新聞眼/兵兇戰危時 韌性不只救災
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昨天在臺南安平區郵局對面廣場進行演練,賴清德總統(前右)出席視察。記者陳正興/攝影
賴清德總統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除了因應天災地變與國際情勢,背後更重要的是「美國因素」,美方高度期待臺灣展現自我防衛決心,我方則藉成立防衛韌性委員會、提升軍費等盼「自助人助」;友盟幫助臺灣固然重要,然而臺海和平與安全的關鍵之鑰,掌握在賴政府手中。
二○二二年前總統蔡英文執政期間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開始落實全民防衛政策。賴總統就任後,將全民防衛韌性位階提升至總統府層級,更與美方期待臺灣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有密切關連。
昨天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首度進行實地演練,邀請包括AIT處長谷立言在內的十三國代表現場觀摩,其中還包括以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聞名的芬蘭、以色列等代表,賴政府藉由實地演練,向國際友盟展現我國防衛韌性與決心的用意不言可喻。
不論賴總統或副總統蕭美琴視察演練時,谷立言不是站在「C位」就是緊跟其後,這樣的場景絕非偶然;畢竟美國總統川普就任後,對於美中臺乃至國際關係的戰略模糊,引發臺灣社會甚至歐洲各國疑慮,谷立言昨天的「動作」一方面度是要展現美國挺臺,另方面也是要消除「疑美」耳語。
全社會防衛韌性涵蓋面向多元,對臺灣而言,提升防衛韌性的主要目的爲因應中共威脅。然而,賴政府執政以來,原本就處於低谷的兩岸互動,近期又因爲賴總統定義中國爲境外敵對勢力、推出「賴十七條」、陸配「亞亞」事件以及大陸國臺辦設立「臺獨打手」舉報專欄等,讓兩岸關係更趨緊張。
隨着兩岸敵意螺旋直線上升,賴政府透過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提高軍事預算等,希望獲取美方關愛眼神。
只不過,若臺海陷入兵兇戰危,除了救災與避災,糧食安全、能源供應都將是全面性陷入窘境;如何維持人民基本生活,須有更萬全的準備,更重要的是,賴總統作爲國家領導人,必須設法避免讓兩岸走向最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