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新米吹漲風 民衆料將有感

隨着米價調漲,小吃店恐響漲聲,而要外出享用美食的民衆連帶着要增加支出。圖爲民衆逛南機場夜市購買美食。(劉宗龍攝)

立法院日前不分朝野一致要求農業部應檢討公糧價格,農業部卻不斷稱會以其他政策增加農民收益,但不被立委埋單,最後拗不過只好提高收購量及輔導收購金額,一期稻作民間收購價格也跟着水漲船高,溼谷收購價格甚至每百臺斤達1200元,屆時新米上市後的漲幅恐怕會讓民衆十分有感。

公糧收購依價格分「計劃收購」、「輔導收購」及「餘糧收購」,而計劃收購換算,以溼度28%來看,計劃收購換算溼谷每百臺斤達1230元、價格比民間糧商高,因此一般而言,農民均會繳清計劃收購。

民間糧商則往往參考輔導收購價格出價,以輔導收購來看,溼谷價格從每百臺斤1071元上升至1142元,而因2024年二期作因颱風歉收,民間普遍缺糧,加上日本缺米、出口商意願大增,截至今年5月爲止,出口至日本的量已是去年的4.7倍、達8700噸,都是糧商追價的原因,價格已逾1150元。

農業部長陳駿季去年曾針對公糧價格議題表示,公糧提高價格帶動產業鏈成本提高,進而影響食米價格,擔心連鎖效應造成物價波動。目前一期稻作仍在收割,新米還未上市,新米上市勢必會反映收購成本,到時候加飯一碗恐怕會從10元上漲至12元、15元,衝擊物價外,也恐進一步降低食米量,提高業者混充進口米及舊米意願。

隨着新米價格上漲,消費者勢必要在高價國產新米與價格較低的混充米之間做出選擇。政府是否已經要面對可能出現的社會不滿與物價波動?不僅是米價,更可能帶動小吃店漲價等連鎖反應,物價風波,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