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滿足產業需求 恐拉低國人勞參率
勞動部擬開放服務業移工,恐引發更多爭議。圖爲2023年移工集體大遊行。(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服務業面臨嚴重缺工,部分老字號店家因此關門,前勞動部長何佩珊曾表示,開放服務業移工「幾乎等同於服貿」,所以暫不打算開放。未料,勞動部長洪申翰上任後,卻轉彎擬要開放中階技術人力從事服務業,甚至在成立海外據點訓練外國人後,再引進國內與本勞搶工作,在當前關稅衝擊下,恐引發更多爭議。
據國發會研究估計,雖然隨着少子化、高齡化等,我國工作年齡人口呈遞減趨勢,但因推動婦女、高齡及中高齡等潛在勞動力就業,預估整體勞動力2030年甚至會不減反增。
勞動部現放寬外國人引進,無非就是放棄推升二度就業婦女、中高齡等勞參率政策,只是想用最簡單的方式滿足僱主需求,若此舉一開,2030年國內勞動力恐怕會不如預期。
此外,受到通膨、經濟成長等原因,我國最低工資從2022年的2萬250元、成長至今年的2萬8590元;中階技術人力也從2022年的3萬5073元,2023年、2024年成長至3萬5796元、3萬6464元。與此同時,外國中階技術人力薪水門檻最高仍維持於3萬5000元,中階技術人力免就安費、免新制勞退,若以相同薪資都是3萬5000元的勞工,僱主聘僱本國人反而要多負擔2178元新制勞退。
中階技術人力的薪資門檻長期停滯,成本誘因將驅使企業優先聘僱外國人,進一步壓縮本國人就業機會與薪資成長空間。勞動部以「中階技術人力」名義鬆綁服務業外國勞工,更與「提升國人勞參率」政策背道而馳,恐怕將使缺工及低薪議題更加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