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犒賞位子變少 公股銀難並關鍵

熱門話題

從扁政府要組「臺土輸三合一」、馬政府時期喊出「打亞洲盃」,再到蔡政府時期鬆綁金融併購,公公並總是重重舉起、輕輕放下。說穿了,規模、綜效都非重點,這跟廢考監一樣,倘若併成了,能犒賞塞人的位子又少好幾千個,損及執政者利益,纔是並不成的關鍵。

臺灣有8大公股行庫,平心而論,如果真把招牌蓋起來,去識別化,這8家公股行庫幾乎長得一模一樣,難以分辨差異。在民營銀行的眼中,8家公股行庫吃的就是開放新銀行之前的老本,如果把老本扣除,公股行庫別說在國際上毫無競爭力,在國內市場亦然。

於是當臺灣能以臺積電,在全球科技業嶄露頭角時,卻沒個金融業代表。《The Banker》的2024年全球千大銀行榜單,中國信託銀行是國銀之冠,並非臺銀;臺銀僅以第一類資本109億美元排名174名,連百大都進不了。

缺乏規模經濟的結果,造就8大行庫「共食大鍋飯」的心態,這在海外更爲明顯,因爲規模太小,無法與其他的區域大銀行競爭,就更別說要搶當地大企業的案子,最後只剩下分食聯貸額度的份,混吃等死度日。

更殘酷的結果是,當花旗這類國際級大銀行處分海外資產時,我們因爲規模太小,加上公股制度僵化,連撿便宜、順勢進入當地市場的門票都沒有,看着別人攻城掠地、卻只能眼睜睜看着花旗換成星展招牌,置身事外。

或許有人會說,公公並難度很高,但相較於民民並是不同背景、不同股東結合,公公並實在沒有說「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