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花蓮成「堰塞湖溫牀」4大不利因素曝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導致花蓮光復鄉全毀,19人死亡、5人失聯、157人受傷。(本報資料照片)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溢流,洪水衝進光復鄉,造成19人死亡、5人失聯、157人受傷的慘重災情,事隔不到1個月,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昨(18)日上午從臺8線靳珩隧道東口溢流,秀林鄉公所緊急發佈紅色警戒,將富世村民樂社區及秀林村民有社區共948人緊急撤離,花蓮短時間內接連發生堰塞湖釀災,主要是地質脆弱 、峽谷地形 、地震和豪雨頻繁及河川短急四大原因堆疊,導致堰塞湖極易發生並致災。

花蓮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是臺灣地殼最活躍、擡升最快的地區之一。這裡的山地由變質岩、沉積岩組成,岩層斷裂多、風化快、強度低,地質結構相對鬆散。

一旦地震或豪雨引發山崩,這些鬆軟的崩塌物就容易大量滑入溪谷,阻斷河道形成天然壩體,也就是堰塞湖。

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的水位高度與道路幾乎齊高。 (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粉專)

花蓮境內河川多由中央山脈東側急速奔流入海,地勢高差大、河谷深而窄。

當山崩土石落入這樣的狹谷時,極少的土石就能堵塞河道,比起寬廣河谷地區更容易形成堰塞湖。

花蓮地震極多,且常受颱風或季風豪雨侵襲,是全臺最常出現大規模山崩的地區之一。

地震震動會讓山坡鬆動塌落,豪雨則容易讓坡地飽水滑動,兩者都是堰塞湖的「觸發條件」。

例如:

2018年花蓮地震後,部分溪谷就因山崩形成小型堰塞湖。

2024年0403地震後,花蓮山區多處崩塌,立霧溪等流域也曾出現堰塞湖跡象。

花蓮河川坡度大、流速快,短時間內就能搬運大量土石,崩塌物因此能迅速聚積於下游形成壩體。此外,水流一旦受阻就可能蓄水成湖,進一步增強堰塞湖的規模與壩體壓力。

花蓮原本就地質脆弱,加上峽谷地形 、地震和豪雨頻繁及河川短急等四大條件,構成了天然的「堰塞湖溫牀」,在先天不良的情況下,如何防災和減災,已是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