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國軍戰備優先 後備部隊接手復建

丹娜絲颱風帶來的豪雨造成南部地區多處淹水致災。因應地方政府救災需求,第四作戰區在漢光實兵操演期間,持續檢討可用兵力及機具,協助臺南地區農民回收落果及清理道路障礙等任務。(軍聞社)

國軍以往救災均曾進民宅或民衆私產地,從未引起爭議。丹娜絲颱風襲臺,對中南部地區造成多處災情,恰值漢光演習期間,國軍兵力盡出,雖也兼負防災任務,但需以演練爲主;風災暴露防衛韌性不足,平心而論,救災應以地方政府、民防組織等爲主,必要時再指派後備部隊支援。在防災與災後重建上,地方政府不能再像往常,事事依賴或推給國軍部隊。

至於賴清德總統所說國軍不能進入民宅,究竟依據哪條法律規定?這對國防部而言,是個「燒腦」問題,至昨日截稿,國防部尚未迴應。賴清德在災區提醒民衆「不能全靠國軍,也要善用民力」,在當下確是令災民難受,彷彿求救被拒。

2018年8月下旬,暴雨襲擊南部,造成養殖場家畜家禽大量死亡,唯恐病菌滋生,衍生公共衛生問題,國軍奉命穿上簡易防護衣,在臺南鹽水、下營區徒手協助清運滿坑滿谷的家禽家畜屍體,全力善後,有的死豬已腫脹,官兵也只能掩面力擡,這些豬舍雞舍都是私人領域。

國軍事後統計,2018年8月共動員1萬6804人次救災,協助清理禽畜81萬2218只,每位官兵平均清運了48只禽畜屍體,如果沒有國軍,恐怕無法迅速清運完畢。

防災與救災是國軍任務之一,但國軍內部曾提出多種意見,例如,救災只須救急,亦即在第一危急時間救災,但復原與復建工作,則應交由地方政府或民防組織;也有軍方官員主張,只有在地方請求時,視災情出動救災官兵,而不是維持「不待命令,即刻救援」。

事實上,國軍救災是門複雜的政治學。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當年因爲擔任八軍團指揮官,負責救災有功,因而與時任臺南市長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相識,因此機緣獲得信任。前總統馬英九任期第1年即發生八八風災,時任陸軍八軍團指揮官嚴德發,同樣因全力指揮部隊官兵八八救災,加上是八軍團,名字又有「發」字,且又在100年8月晉升爲上將,「88將軍」之名就此傳開,此後擔任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等要職,現任職退輔會主委。

這次丹娜絲颱風襲臺,對中南部地區造成多處災情,恰值漢光演習期間,國軍兵力盡出,雖也兼負防災任務,但以演練爲主;反而是後備部隊出動並協助救援,中區後備指揮部動員嘉義竹崎鄉後備軍人輔導中心,協助災後復原工作,即是一例。

國軍重視後備戰力,依相關法規,如於教召期間遇災,後備部隊可直接轉爲救災運用,亦可動員後輔組織協助救災。日後救災,特別是災後復原與復建工作,若是地方政府提出申請,建議國防部應考量徵召後備部隊協助救災,一來可以檢驗動員效率,也讓國軍官兵能夠專注戰訓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