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到國外去!國軍後備部隊裝備短缺三成 雲豹焊接裂痕引關注
國軍「漢光41號」演習實兵操演發生多起車禍事故,外國軍事專家反而認爲,這凸顯臺灣城市地形的複雜性,對攻擊方來說是惡夢。(美聯社)
審計部週二(29日)公佈總決算審覈報告顯示我國過去4年強化後備戰力的成效有限,後備部隊裝備短缺嚴重,整體缺口高達三成,部分類別如通信與醫療支援裝備可用率甚至低於六成,且主力國造裝甲車「雲豹」也出現結構瑕疵,引來外國軍事媒體關注。
軍聞媒體《軍事觀察》(Military Watch)報導稱,臺灣目前帳列後備軍人約165萬7000人。然而,訓練品質備受批評,不論是國內或國外觀察家皆指出,目前僅有4個月的義務役訓練時間,遠低於他國常見的1至2年標準,雖然政府已規劃將義務役期延長至一年,但預估需耗時近十年,纔能有效提升各年齡層後備部隊的整體戰力。
審計部總決算審覈報告,重要審覈意見第六項顯示,國軍部分後備部隊裝備交貨延遲,整體裝備編現比僅約七成,第三類型部隊最低僅63.91%,第一類型灘岸守備部隊也僅71.31%。通信、衛勤、工兵等裝備類別甚至低於六成。
陸軍原規劃自205廠製造班用機槍、榴彈機槍與手槍等裝備,惟因廠房搬遷延宕交貨,部分項目延遲約1.5年。至2024年初,裝備缺口未見明顯改善。國防部迴應,已加班趕工,並將裝備不足列入軍援物資分配與建案優先籌補,以期逐步改善後備戰力不足問題。
除後備部隊裝備不足外,《軍事觀察》還報導,國造CM-32「雲豹」步兵戰鬥車出現結構裂痕問題,肇因於焊接品質不佳與金屬疲勞,影響整體車隊約六分之一,負責製造的中鋼機械公司坦言焊接品質確有改善空間,並已着手進行結構強化與修正,不過立法院近日備詢時,證實去年就已經全數改善,目前審計報稿突顯臺灣在國防自主、後備體系與裝備維保上仍有改善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