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道德情勒撕裂臺灣 卓揆最壞示範
還錢於民普發現金行之有年,也是全民共識。(本報資料照片)
人民生活苦哈哈,普發1萬的小確幸,如今卻還要被行政院道德綁架,把不領取與保家衛國劃上等號。但還錢於民行之有年,也是全民共識,且即便行政院一開始是反對的,但在大罷免大失敗後也決定順應民意,同意普發現金並編列預算,如今政院卻高調迎合少數聲音,恐怕會造成領與不領者的對立,成爲撕裂臺灣的最壞示範。
普發現金早不是第一次,2023年政院拍板「全民共享普發現金6000元」,當時財政部三天兩頭就發佈新聞稿,告知民衆領取人數衆多,在2023年10月31日領取截止日時,財政部更發佈「請領民衆超過2348萬人,佔原估計人數99.7%,執行成果良好,顯示普發現金政策受民衆高度肯定」的新聞稿。
如今只因爲普發現金的發起者,從政府改爲在野黨,政府態度就截然不同。卓榮泰昨日接見釋昭慧,感念她不領1萬,「拋棄自我、犧牲自己的權利,讓國家有更大的力量可以做福國利民、保衛家園的重要工作。」
人民引頸期盼1萬即時雨,能讓百工百業稍微喘口氣,人民生活減壓,但政院這一波操作,就是給人民滿滿的「情緒勒索」,彷彿領了那1萬,就是不體諒政府,不保家衛國,但組成國家的要素是人民,當關稅戰、電價漲、房租漲,要不就是幫孩子繳學費、孝親費、甚至付房貸,壓着市井小民喘不過氣之際,政府高調情勒,更顯得諷刺?
如果政院這麼不希望民衆領取普發現金1萬,那特別預算中又爲何編列1350萬元宣傳預算?花着人民的納稅錢電視廣播託播、印製DM、海報等,同時又心口不一的希望大家「體諒政府」別領,那要如何讓人民相信宣傳預算花得值得?
政院既然已經確定要普發現金,就應該鼓勵全民領取,大膽消費刺激經濟,而不是再次把人民分爲不領取「友軍」跟領取的「敵人」,這樣只會徒增社會動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