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政策從買得起退到租得起 難解居住困境
過去一年,行政院、中央銀行、金管會、內政部輪番出招,目標都是「抑制房價上漲、讓年輕人買得起房」。然而從數據來看,房價指數仍在高點,民衆買房依舊壓力山大,顯示「房價管控」這一年的政策戰果幾乎等於宣告失敗。
在這樣的背景下,行政院上週宣佈新措施,其中有兩個焦點,首先,金管會鬆綁新青安房貸限制,打開公股銀行的「水龍頭」,釋出資金流動性;其次,內政部端出新的租屋補貼計劃,減輕年輕人與弱勢族羣的居住負擔。這兩個政策方向,勾勒出政府在「買不起房」現實下的退守路徑,至少要讓大家「租得起」。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轉向並非政策巧合,而是政治必然,執政團隊不能不守住居住正義。
即便買不起的現實難以扭轉,政府仍需要提出一個能安撫選民、具備宣示性的方案。換言之,從「讓全民買得起房」到「至少住得起房」,已經成爲居住正義的最後防線。
不過,這些措施並非房市改革的手段,對於買不起房的人來說,補貼無法拉近與高房價的距離,只能暫時減輕壓力,卻沒有改變現實。
更諷刺的是,金管會鬆綁新青安的房貸限制,過去一年的緊縮與努力在這一刻被推翻,最後留下的不是改革,而是退讓。
總體而言,這一波政策透露出一個殘酷現實:政府已經退守到居住正義的最後堡壘,從「買得起」轉爲「租得起」,底線一再後退。這樣的策略或許能在政治上爭取喘息空間,但對年輕世代而言,依舊是難以翻身的居住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