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民營金控併購潮 公股靜悄悄

玉山金控正式宣佈併購三商壽,國內金控版圖重新洗牌,然而,這幾年民營金控大肆在市場上「狩獵」,更顯得公股金控似乎在這波金控二點○的「大併購潮」下,宛如隱形人。若沒有積極作爲,在金融市場「大者恆大」的趨勢下,早晚將面臨邊緣化的困境。

從中信金控四處尋找併購標的、玉山金併購保德信投信和三商壽、臺新金與新光金合併、到永豐金合併京城銀行,民營金控近年戰略明確,就是要持續擴大規模,因爲在金控二點○時代,規模就是「護城河」。

然而,另一邊的公股金控,卻像陷入慢動作的影像裡。合庫金、兆豐金、臺灣金等公股金控,哪一家不是手握雄厚資產與政府背書,卻始終看不見明確的整並策略。官方雖鼓勵「以開闊的心胸」看待併購,但同時又強調「不會下指導棋」,結果就是,各家金控眼睜睜地看着民營業者攻城掠地。

說實在的,問題不在於沒機會,而在於結構性束縛。公股金控往往決策多層、加上董事長、總經理任期輪替頻繁,任何併購案都得小心翼翼,更不用說可能還有政治考量,光一個「可行性研究」或許就能耗掉半年。關鍵在於公股高層人事靠的是執政者關愛的眼神,人人坐上大位後,想的不是更上一層樓、就是安全下莊,無論是公公並、公民並都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加上扁政府推動「二次金改」的陰霾揮之不去,導致公股金融機構推動整並始終淪爲紙上談兵。

民營金控少了政治力介入,董事會決策靈活、資金調度快,一旦看到市場縫隙便能「閃電出擊」,例如這次玉山金從下聘到董事會通過,只有短短十三天。因爲併購對他們而言,不只是擴張,更是生存戰略。銀行、保險、證券、投信整合後形成的客戶網絡與資金流,能加速發揮綜效。

可以預見的將來,金控間的競爭會漸趨集中,民營金控靠併購「外延式成長」,公股金控則習慣以內生成長維持穩健。但當市場競爭進入規模與速度的時代,穩健的另一面,其實就是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