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漲價 不能“靜悄悄”

中國高鐵如果能走得更遠,對絕大多數人都有益。但,得先把話說明白了。

近日,同一趟高鐵,一年半漲了40多元,G326乘客徐先生的經歷引發熱議。他表示,發現票價異常後,本想通過12306平臺查詢歷史訂單,卻發現無法查詢30天前的記錄,最後,他通過報銷記錄截圖才確認了原價。

針對這一情況,12306工作人員表示,部分高鐵的公佈票價確實有所提升,這是由於實行了市場化票價機制。同時,高鐵動車組列車客票價格不在國家價格聽證目錄範圍內,因此票價調整不需要舉行價格聽證,但在調整票價前,開展了深入研究,並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徵求了社會意見。

高鐵作爲“中國網紅”令世界羨慕,但高昂的造價和運營成本同樣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從法律層面看,高鐵票價屬於企業自主定價範疇,企業可根據市場供求、運營成本等因素靈活調整票價,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然而,乘客對價格的“痛感”也並非無理取鬧,鐵路企業雖然有權調整價格,但調價的過程不該如此“靜悄悄”。很多網友都表示,“這個問卷似乎是沒有發給我”,“請問是在哪個角落默默調查完了”?

高鐵並非不能漲價,關鍵在於要向公衆闡明漲價原因,詳細說明影響價格的因素,並且在漲價前與消費者建立更公開、透明、充分的溝通機制。

不然,難免會讓消費者覺得不被尊重,也有“割韭菜”之嫌,引發公衆對壟斷企業的不滿。比如,能否在官網或者APP首頁設置票價調整說明專區,或者像機票一樣列出“價格日曆”,讓乘客提前規劃行程,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質疑。

還有一點就是,若票價上漲了,服務卻始終停留在原地,難免讓人覺得“錢花得不值”。如果能解決又貴又難吃的高鐵盒飯、靜音車廂等等問題,高鐵漲價也能更理直氣壯一些不是。

編輯: 秦揚軻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