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新新結親 公股合併之路行不行

多年來時有公股金融機構整並的聲音傳出來,臺土合三大行庫合併計劃,也不只一次被提出來討論,最後都無疾而終。根源還在於從財政部到各公股金融機構,態度都相當保守,除2007年臺灣銀行合併中央信託局外,其他的構想沒有一次順利達陣。

兆豐金控董事長董瑞斌曾提出過思考方向,建議公股金融機構整並,可從規模較小的子公司開始做起。但財政部也曾明確的以4家公股投信爲例說,合併後基金規模與前六大投信相比,仍有一段距離,且各家投信業務定位相近,缺乏互補效益;其次,各大工會均曾對公公並表達反對立場,員工安置與公司文化融合問題更是阻礙。

財政部多次表明當前無推動公公並計劃,政府也沒打算努力促成,短期來看應不會再輕易啓動。如改以公民並方向思考,因公股金融機構需揹負政策性任務,與民營機構經營策略,無論公股並民營、民營並公股,金融圈坦承「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若一直維持現況,分析指將嚴重影響體質提升,尤其臺灣金融界正進入新一波整並循環,民營機構迅速動作已成形,公股金控面臨挑戰更高,獲利能力、資產規模將可能陸續被民營超車,遑論還揹負着政策性任務的壓力。

金對公股金融機構整並難題,何妨想想董瑞斌的提議,從小型子公司間啓動優先整並做起,這可能是當前公公並較具可行性解方,不要總以「合併後也比不過民營」,當做逃避進步的託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