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賴總統不提臺灣光復 自失話語權
賴清德總統。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餘承翰/攝影
臺灣光復八十週年,中國大陸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反制「臺灣地位未定論」。賴清德總統昨紀念古寧頭戰役,卻隻字未提臺灣光復,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更曾稱「沒有臺灣光復節」;這些舉措形同將歷史詮釋與話語權拱手讓人,不僅國人難接受,也恐向國際社會傳達錯誤訊息。
中方今年積極推動「三個八十年」:抗戰勝利八十週年、聯合國成立八十週年、臺灣光復八十週年等相關論述,目的是壓縮中華民國與臺灣的主體性;透過全國人大的位階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更意圖以法律戰、認知戰,扭曲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否定中華民國光復臺灣的歷史事實。
國際民主陣營近年來持續發聲,反對中方扭曲歷史,支持臺灣的國際空間。民進黨政府卻只強調「臺灣地位未定」,不願積極論述中華民國光復臺灣的法律正統與史實,總統賴清德更避談抗戰、臺灣光復。
民進黨避談臺灣光復,源自內部對「中華民國」認同不一的政治意識形態,也意在凸顯「臺灣地位未定」。然而,中華民國軍民對日抗戰、中華民國光復臺灣是歷史事實。二戰過後,臺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的地位歸屬,早已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及舊金山和約及中日和約等一系列文件獲得法律上的解決。
徐國勇先前稱「沒有臺灣光復節」引發質疑,陸委會表示,「歷史詮釋則各有觀點」,但也強調在開羅宣言、波茲坦公告二戰時期文件簽署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沒有建立,在臺日軍當時是對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代表投降。陸委會的說法,證明中華民國光復臺灣,但同時也凸顯綠營內部對歷史認知錯亂,沒有一脈中心思想。
中國大陸試圖抹殺中華民國光復臺灣,民進黨政府也不願正視中華民國光復臺灣,形成一幅弔詭並諷刺的圖像。民主社會對歷史可以有不同的詮釋,但賴清德是中華民國總統,民進黨作爲執政黨,若對正確史實噤聲,形同否定中華民國治理臺灣的正當性,不僅將造成社會對歷史認同的混淆,國家難以團結,對反制中方扭曲歷史、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及拓展國際空間也沒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