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抗中」不必然等於「保臺」

賴清德總統、蕭美琴副總統就職1週年。圖爲2024年520與卸任的蔡英文總統在凱道向羣衆致意。(臺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賴清德總統就任滿週年,面臨世界局勢動盪,特別是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改寫世界秩序,外交思維改變,強調「美國優先」,臺灣未來參與國際恐不再有美國在背後大力支持,不確定性升高,應更加努力靠自己深化各國關係,不能把所有籌碼都押在美國身上。

美國作爲臺灣最重要的夥伴,在前總統拜登任內多次對臺軍售,不掩飾挺臺立場,但如今川普上任,在他眼中美國利益遠比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重要,即便川普政府人員不乏對中鷹派,但「抗中」不必然等於「保臺」,臺灣不應對此過分樂觀。

且即便近期美國衆議院,甚或在安理會指責大陸扭曲聯大2758號決議,但建制派對川普影響有限,重大對外政策最終決定權仍在川普手中,挺不挺臺取決於「臺灣能帶給美國多少利益」,但給美國利益的前提應是臺灣能同時得利創造雙贏,否則一昧服軟,把底牌打光了終究淪爲棄子。

和臺灣努力推動參與ICAO、世界衛生大會等不同,川普明顯不喜歡多邊組織,但參與國際事務對臺灣而言又至關重要,因此政府必須思考如何加強與美國以外國家的關係,爭取更多實質友我力量。此外,川普政府恐也不會積極幫助臺灣鞏固邦交國,臺灣應更努力在各領域維持與僅存邦交國的關係。

在最重要的防衛方面,美國雖不至於放棄印太區域安全,但從川普施壓盟國提升防衛預算來看,美國要的是盟友爲自己的安全多負責任,因此臺灣勢必表現出防衛自身決心,最重要的是在預算上顯示有提升自身防衛能力的意願。美國對臺軍售多有延遲,恰好臺灣可以此點作爲談判籌碼,除要求儘速交貨外,更能趁此機會購入符合作戰需求軍備。

觀察川普關稅戰開打以來,包含加拿大、澳洲等大選都是對川普強硬派勝出,美國在印太地區最堅實盟友日本也逐漸展現強硬態度,代表世界新秩序正逐漸成形,國際供應鏈勢必重組,包含爭取多年的CPTPP等區域多邊經貿組織重要性也勢必隨之提升,臺灣恰好可以利用各國正重建國際秩序的空窗期,看看美國以外的國家,積極展現實力,吸引各國與臺灣合作,同時加深與各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