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臺應攜手中東新創圈 拚AI
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中國科技業比美國更早進入中東地區、代表中國供應鏈耕耘當地市場很深,華爲持續有銷售910C、910D晶片,川普帶着黃仁勳、蘇丰姿等美國AI科技大將到訪,就馬上開口承諾驚人合作資金和目標,「中東也在選邊站」,且馬上就作出示範效果,即使中國、俄羅斯、伊朗陣營國家仍然「團抱」,都不敵全球AI技術龍頭美國的拉攏。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說,川普總統現在最需要的是「迴流投資美國」,相較於東盟和歐盟成員國的慢動作或與美國疏離,中東國家用「錢」和川普一拍即合。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指出,若是中東與美國的AI合作可在中東地區建立起來,將可以是臺廠供應鏈海外的新分散地點,美國官方對中東地區認可在先,且臺廠與中東市場的合作也是透過NVIDIA、AMD、臺積電等美臺半導體供應鏈,不會有觸及紅色供應鏈的風險,很顯然第一波的生產供應商機,臺廠吃的到。但由於AI技術、算力和大數據中心在「變現」的過程,最大困難點是應用場景,中東官方在這方面的政策「看不到」,且AI技術服務對象不能僅限於個人式的助理,未來要有更多企業面應用出來,代理人AI應用在產業等等,這些要靠新創團隊來達成。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指出,「矽谷」的精神在於技術持續創新,有許多新創團隊進行新技術的商業化、擴大經濟規模,臺灣政策上推動「亞洲矽谷」、帶新創團隊走向國際市場,實際上只有日本和美國,對於中東新創團非常陌生。
估測中東矽谷不會對臺灣形成國際競爭,更重要的是擴大和中東地區新創生態系的開發,現階段可能要透過科技製品生產體系的協助,尤其臺灣官方的AI戰略也還看不出來強而有力的落地應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