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丨美烏礦產協議是否具有經濟可行性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新聞分析|美烏礦產協議是否具有經濟可行性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定於28日赴美會見美國總統特朗普,並簽署烏美礦產協議。國際觀察人士認爲,烏克蘭是重要的礦產資源供應國,烏美簽署協議的潛在影響不容低估。但在持續多年的俄烏衝突衝擊下,礦產協議實際執行將面臨多重障礙,經濟可行性仍有待觀察。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2024年7月發表的一篇文章說,作爲國防、高科技、航空航天和綠色能源等行業所需關鍵原材料的全球主要供應商,烏克蘭擁有的潛力巨大。

文章說,烏克蘭是全球十大礦產資源供應國之一,其礦產資源約佔全球總量的5%,包括佔世界儲量7%的鈦礦,電池等行業必不可少的鋰礦,以及有色金屬和稀土等。此外,烏克蘭還擁有佔全球儲量約20%的石墨,泥煤、高嶺土等礦產儲量也在全球位居前列。

然而,要發掘烏克蘭的資源潛力仍面臨多重挑戰。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發佈的報告認爲,烏克蘭大部分礦藏開採在經濟層面短期內都不太可行,"如果礦產開發的經濟效益仍然不利,大多數預估儲量可能仍將留在地下"。

首先是安全問題。俄烏衝突持續的背景下,哪裡可以開採、誰來保障安全都是疑問。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撰寫的報告稱,烏克蘭不少金屬和礦產所在區域飽受衝突破壞。另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受衝突影響,烏克蘭不少富含礦產資源的地區埋設了地雷。如果地雷未被清除,那麼開採礦產資源就不可能有效推進。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供應鏈管理教授羅布·漢德菲爾德表示,多年衝突後,烏克蘭礦場狀況變得不明朗,"將產品送往市場的許多道路和物流渠道可能已遭破壞"。英國政治分析師伊恩·普勞德則認爲,烏克蘭礦產能否開採取決於停火協議,以及"開採這些礦產後多久才能獲得回報"。

其次是成本問題。即使安全問題得到解決,烏礦產資源開發所需技術和成本也是協議執行難點。烏克蘭礦業諮詢公司地質投資集團首席執行官伊琳娜·蘇普倫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受開採技術制約,在烏克蘭開發這些礦產資源"非常困難且成本高昂"。

即使具備技術條件,能否及時收回成本並盈利也是不少開採企業的顧慮。一些資源具有重要價值,但長期無法收回成本會令企業望而卻步。普勞德質疑烏克蘭礦產資源開採前景:"如果(烏克蘭礦產)如此有價值,爲什麼這麼長時間還沒有多少人從中獲益呢?"

第三是利益問題。在美方壓力下,烏克蘭方面同意簽署協議,但雙方利益分歧沒有從根本上化解。

美國波士頓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馬克·威廉姆斯表示,礦產協議具體條款仍不清晰。"對於美國礦業公司能否獲得准入,或是由烏克蘭礦業公司負責開採和供應安排等細節都不明朗。即使達成礦產協議,烏克蘭是否有能力和意願無限期地履行這份合同?"

威廉姆斯認爲,美國利用烏克蘭面臨的困境獲得關鍵礦產資源,證明美國是"機會主義者",而美國政府似乎已經成爲一個"攫取他國資源的機會主義對衝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