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盯俄烏協議,引入專業分析,多方聚焦烏克蘭礦產開採難題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派記者 肖新新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當地時間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將與到訪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舉行會晤,雙方將簽署美烏礦產協議。特朗普27日表示,這項“萬億美元的大交易”,將使美國輕鬆獲得大量稀土礦藏。CNN稱,該協議可被視爲四面楚歌的澤連斯基的“主動出擊”——在美國對烏支持動搖之際,給特朗普一項可以大肆宣揚的禮物。但雙方是否能達到各自的目的,輿論普遍表示質疑。
27日在與到訪的英國首相斯塔默舉行聯合記者會時,特朗普透露了美烏礦產協議的更多細節。據美國《國會山報》報道,特朗普表示該協議將使美國收回對基輔的援助,同時促進烏克蘭的經濟發展。他說,“我們將簽署一項歷史性協議,使美國成爲開發烏克蘭礦產、稀土和石油天然氣的主要合作伙伴。這對烏克蘭來說是一件好事。美國納稅人爲幫助烏克蘭自衛而投入的數千億美元現在將得到有效補償,這本身就是值得做的事情。”特朗普補充道,美烏礦產協議將爲兩國未來更可持續的關係奠定基礎,從而促進長期繁榮,幫助烏克蘭重建。
美國財政部部長貝森特27日告訴福克斯新聞臺,美烏礦產協議涉及開發烏克蘭的關鍵礦產、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烏美雙方將共同持有和共同管理一個重建投資基金。他表示,這是一項“雙贏”的協議,因爲它“將烏克蘭人民和美國商界聯繫在一起”。特朗普27日表示,一旦礦產資源協議與和平協議生效,美國人就可能前往烏克蘭開採。
“在陷入困境的烏克蘭的礦場內,特朗普的礦產交易夢想遭遇了戰爭的現實。”CNN28日提醒稱,美國政界普遍認爲,現有的大部分資源在烏克蘭東部飽受戰爭蹂躪的地區,開採起來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從烏克蘭西北城鎮伊爾尚斯克陷入困境的鈦礦場來看,很難想象烏克蘭在這一年裡如何能夠獲得特朗普建議烏方償還的5000億美元。烏克蘭一家採礦廠廠長德米特羅·霍利克表示:“現在我們甚至不知道明天的工作會怎樣。我們每天都看到烏克蘭的能源系統遭到破壞。每一天,整個地區都會在緊急情況下被切斷供電。”
此外,美國一些官員和專家強調,幾乎沒有實際證據表明烏克蘭擁有豐富的稀土和其他礦產資源,烏克蘭究竟擁有哪些可供利用的資源,目前尚不清楚。已知的資源信息是基於數十年前蘇聯時期的測繪。烏克蘭官員承認,他們有時依賴蘇聯時期的地質年代測定法。基輔聲稱擁有世界7%的鈦產量,並擁有3%的鋰儲量。但這些鋰尚未開採。
《日經亞洲評論》28日稱,俄烏衝突爆發前,烏克蘭的資源產業主要是開採鈦、石墨、錳、鈾等礦物。烏地質調查局列出了其開採鋰和鎳鈷以及稀土的潛力。不過,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地質學教授約翰·馬伕羅吉尼斯直言,“烏克蘭境內根本沒有他們聲稱的關鍵礦產規模”,烏方提供的儲量是“虛構的”。英國地質調查局關鍵礦產情報中心主任加文·馬德說:“烏克蘭的關鍵礦產資源儲量究竟有多豐富,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特朗普的計劃從經濟角度來說毫無意義。”加拿大關鍵礦產諮詢公司Stormcrow總裁喬恩·海卡維告訴《日經亞洲評論》,“就稀土而言,在良好的環境下,需要花六年時間才能將所有稀土元素勘探完畢,然後才能決定是否要開採。而烏克蘭的很多關鍵礦產都在戰區,勘探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日經亞洲評論》稱,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烏克蘭開發稀土項目存在諸多障礙,包括缺乏稀土加工能力和資金投入。中國在稀土行業,尤其是在加工領域佔據主導地位。中國在該行業的主導地位導致稀土價格持續走低,給其他市場的參與者帶來挑戰,他們難以吸引開發新礦項目所需的大量資本。澳大利亞萊納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以外唯一的主要稀土分離供應商。其首席執行官拉卡澤表示,此前人們對阿富汗、海底和月球上的稀土資源大肆炒作,現在特朗普“拿着一張白紙”來了,“我對美國和烏克蘭在兩週內就達成礦產協議感到困惑。我甚至無法在一個月內拿到1000萬美元以下的融資協議”。
烏通社27日稱,烏美的礦產協議看似美國較之前作出了些許讓步,看起來“出奇的美好”,但這份協議實踐中是否能切實發揮作用,以及是否能有效保護烏免受俄再次進攻,仍存在不確定性。報道稱,協議文本中所謂美對烏“安全保障”措辭模糊,似乎並未表明美國有意願向烏作出真正的承諾,這也導致烏獲得“安全保障”的前景存疑。報道援引分析稱,儘管相較此前版本,該協議總體對烏克蘭更有利,但僅有協議是不夠的,雙方必須得有落實行動和政治意願,因而協議有效性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