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烏礦產協議,烏克蘭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美烏終於談妥了礦產協議的最終文本。
據新華社報道,烏克蘭總理什梅加爾當地時間2月26日在電視節目中表示,烏克蘭和美國已準備好共同開發烏礦產資源協議的最終版本。另據美國和烏克蘭媒體報道,烏總統澤連斯基將於28日訪美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上述協議。
根據多家烏克蘭媒體曝光,該協議最終文本共11點內容,主要包括:烏美共同建立一個重建投資基金,烏方將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資源未來收益的50%注入該基金;美政府持有的基金股權和金融權益的最高比例,以及美國政府代表的決策權,在適用法律允許範圍內確定;投入基金的資金每年在烏克蘭進行再投資;烏政府對第三方可能承擔的任何義務,或其未來可能承擔的此類義務,不會導致烏方對基金的出資被出售、轉讓、質押;美政府長期財政支持烏克蘭的穩定和經濟繁榮發展;美政府支持烏克蘭爲獲得建立持久和平所需的安全保障所做的努力。
此前,特朗普政府曾提出一份礦產協議方案,並對烏克蘭施加了巨大壓力,甚至將協議表述爲解決烏克蘭問題的關鍵環節。而澤連斯基2月23日還表示“不希望十代烏克蘭人償還礦產協議帶來的負債”。然而過了不到三天,烏方就與美方談妥了最終文本。
美烏礦產協議最終文本改了哪些地方?對美俄歐烏四方博弈有什麼影響?是否有助於俄烏停火這個最終目標?
刪除了“經濟掠奪”式的表述
美烏礦產協議最終文本改動最大的地方,是刪除了明顯帶有“殖民經濟”色彩的表述。
英國和美國媒體曾獲得美方擬定的美烏礦產協議草案的內容。該草案顯示其擬定時間是2月7日。
根據美方草案,烏方應以兩倍數額償還美方對烏援助,總價5000億美元。根據該草案,美國有權拿走烏克蘭從資源開採中獲得的經常性收入的一半,以及“向第三方頒發的所有新許可證”財務價值的一半,用於未來資源貨幣化。
更誇張的是,該草案規定美烏礦產協議“受紐約法律管轄,不考慮法律衝突原則”。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談判代表、財政部部長貝森特還曾以切斷星鏈服務要挾烏方交出50%關鍵礦產權益。不過該報道被馬斯克否認。
美方擬定的礦產協議文本令烏方大爲震驚。澤連斯基多次表態將拒籤美方草案。
相比之下,最終文本刪掉了烏方須償還5000億美元等過於刺激性的表述,對於美方在基金中的權重佔比,也改爲“在適用法律允許範圍內確定”,看上去美方作了一定讓步。
但實際上,美烏礦產協議最終文本變的只是表述,“經濟掠奪”的性質並沒有變。烏方50%礦產未來收益仍由基金控制,烏政府的出資未來不能被出售、轉讓、抵押。而美方承擔的義務裡並不包括提供烏方迫切要求的安全保障,只是含糊其詞地表示美政府“支持烏克蘭爲獲得安全保障所做的努力。”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特朗普“交易的藝術”。
美烏礦產協議是更大範圍交易的籌碼
對於烏方來說,不難看到美烏礦產協議最終文本的本質是迫使烏方交出部分經濟主權,那麼爲什麼還要準備簽署該協議?
烏方現在最大的訴求,是在今後解決俄烏衝突的進程中不被踢下桌,進而失去更多的利益。
2月21日,特朗普在美國州長會議上對烏克蘭隔空施壓時曾表示,“澤連斯基並沒那麼重要”,烏克蘭“基本無牌可打”。這種威脅非常直接。如果過去這段時間美烏交惡和博弈的節奏不能改變,烏克蘭確有可能失去大部分籌碼,直至上不了桌。因此,烏克蘭不得不吞下美方遞過來的苦果。
對於美方來說,吃掉烏克蘭50%的礦產權益,也是在爲美俄談判蒐集籌碼。事實上,在美烏基本敲定礦產協議最終文本的25日,美方就已向俄方開價。特朗普當天在白宮表示,希望獲得俄羅斯的稀土資源。
只不過,與強使烏方讓渡未來礦產資源收益不同的是,美方強調要“購買”俄羅斯的稀土等礦產資源。爲此,特朗普還拋出了在適當時候解除對俄製裁的誘餌。
到現在,我們能夠看得比較清楚的是,美國對獲取俄烏兩國的礦產資源顯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這方面美方制訂了詳細的方案和不同的操作策略。美方獲取俄烏礦產資源打的都是調停俄烏衝突的招牌,但在俄烏衝突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上,美方至今沒有提出什麼方案。
相反,當地時間2月26日,特朗普在首次內閣會議上就烏克蘭問題表態稱,“我不會提供太多的安全保障,我們將讓歐洲這樣做”。
礦產歸美國,安全保障歸歐洲,這樣的表態無疑會進一步加劇歐洲的緊張感。而這種緊張感,有助於美方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事實上,特朗普26日也向歐洲開價了。他聲稱將很快向歐盟徵收25%的關稅,以消除美歐之間3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從這個角度看,至少在目前,美烏礦產協議更像是美方讓各利益相關方改變立場的工具。
烏克蘭陷入美歐夾擊
回過頭來看,美烏礦產協議也是烏克蘭向美國主動展示烏擁有礦產資源這一“戰略優勢”的結果。
烏克蘭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頁岩油氣、鐵、錳、鋰、鈦、鈾等。去年,爲了維持美國對烏援助,烏方主動向美方提及了這一“戰略優勢”。結果烏克蘭的礦產資源被特朗普盯上了。
而隨着特朗普政府對烏態度生變,近期烏方又主動向歐洲提及了這一“戰略優勢”,結果又讓歐洲盯上了。
2月2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盟委員會分管產業戰略的執行副主席塞茹爾內一同去了烏克蘭,向烏政府遞交了一份礦產合作的“互惠”協議。
塞茹爾內稱,歐洲需要的30種關鍵礦產中,烏克蘭可提供21種。他還意有所指地表示,歐洲永遠不會要求烏方達成任何不具有互惠性質的礦產協議。話雖如此,但歐盟此舉與美國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爭奪烏克蘭礦產資源。
有諷刺味道的是,過去,對俄烏衝突,歐盟擺出的姿態是要不惜代價捍衛烏克蘭和歐洲的“安全和自由”。而現在歐洲人也變得“勢利”了。
歐洲的“勢利”,反映出了歐洲在安全戰略上的反覆性和不可持續性。在26日歐盟領導人召開的視頻會議上,一些歐盟國家領導人還聲稱要強化烏克蘭的“強勢地位”,繼續支持烏克蘭加強防禦能力。轉過頭就去了烏克蘭要礦產。
另一方面,與美國爭搶烏克蘭礦產資源,也表明在 “烏克蘭問題”上,歐洲與美國的裂痕越來越大。24日聯合國大會討論涉烏決議時,美歐罕見地沒有站在同一陣營就已充分顯露出美歐裂痕之深。
遭受夾擊的烏克蘭如何面對美歐對烏礦產資源的索取,已然成了當下烏克蘭需要優先解決的事項。在礦產權益讓渡的過程中烏方將體驗什麼,只能是冷暖自知。
在當下,俄烏能否停火還是未知數,能夠確定的是,烏克蘭似乎又多了兩個對其經濟主權的覬覦者。
撰稿 / 徐立凡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