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丨事關就業、樓市、養老等,這場民生主題記者會幹貨滿滿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3月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民政部部長陸治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就民政、就業和社會保障、住房、衛生健康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今年就業形勢如何?樓市如何穩?怎樣解決羣衆急難愁盼?羣衆如何住上“好房子”?這場發佈會乾貨滿滿。
圖/新華社
民政部將如何落實推進加強普惠性民生建設工作?
3月9日,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說,將逐步擴大相關民生保障政策覆蓋面,有序推進民政民生保障由兜底性、基礎性向普惠性發展。一要推進保障對象從特定羣體向更多需要幫助的羣體轉變;二要推進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爲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三要推進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爲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四要推進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
如何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王曉萍表示,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從今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補貼職業技能培訓1000萬人次以上,支持勞動者以一技之長創造美好前程。
王曉萍說,今年將強化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製度,研究出臺加大國有企業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勵的政策文件,合理提高生產一線技能崗位的薪酬標準。支持在技能人才聚集的區域、行業,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推行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導合理確定技能人才起點工資,推動工資分配向生產一線和急需緊缺的技能人才傾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羣衆如何住上好房子?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回答爲人民羣衆建設“好房子”有關問題時表示,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住宅層高標準將調整爲不低於3米。
倪虹介紹,好房子離不開新科技,好房子和新科技可以相互成就。一方面將大力推廣惠民實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着力來解決隔音不好、滲漏、開裂、反味等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全屋智能。
在項目方面,倪虹表示,不同的面積,不同的價位都有不同的好房子。舉辦全國的“好房子”設計大賽,引導設計師針對多樣的居住需求,精心地、有創意地設計出不同戶型、不同面積的好房子,讓房子的每一平方米都物盡其用、物有所值。
好房子不僅要有好標準、好建造,還要有好的服務。對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強調兩點:第一,各地首先要把保障房建成好房子,政府的民生工程一定要先帶頭。第二,不僅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也要結合城市更新採取多種的方式,把老房子想辦法改造成好房子。
我國居民健康水平如何?
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介紹,根據最新統計結果,2024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比2023年提升0.4歲,在53箇中高收入國家中排第4位,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既定努力方向。閱讀全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雷對人工智能發展提出建議——開闢“仿生智能技術”研究新賽道,讓人工智能更好賦能“硬核科技”、引領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作爲紮根科研一線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他帶領團隊堅持抗干擾控制理論原始創新和智能無人系統研究,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理論研究和技術創新,顯著提高了我國多個智能無人系統裝備的抗干擾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郭雷。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仿生智能技術”和現有的“類腦智能”體系不同?
郭雷:仿生智能技術的特點是能實現信息、生物、材料、結構等跨學科融合,可在極端環境下實現各類無人系統、器件和裝備的運動智能、對抗智能和博弈智能。仿生智能技術可以催生前沿科學發現,克服現有的類腦智能侷限性,更好實現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國際領跑,有助於突破傳統生產力瓶頸,成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在空天無人系統、高端製造、國防安全、工業互聯網、綠色能源、醫療健康、智慧農業等領域形成顛覆性創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目前來看,“仿生智能技術”的應用前景如何?
郭雷:這項技術主要應用於衛星、火箭、無人機等領域。我們熟知的無人飛行器具有強約束、高動態、跨空域等特點,目前,空天無人系統缺乏智能化、自主化能力,需要突破“確定模式”“理想環境”“預設任務”的侷限性。這不僅需要計算智能,更需要強大的行爲智能和運動智能。舉個例子,面向空天領域的仿生智能研究,將輕量化的學習、預測和進化算法賦能于飛行器的傳感器、執行器和系統行爲,將來可以讓我們的飛行器像鳥一樣御風而行。閱讀全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接受記者專訪。據他介紹,截至2024年底,我國在軌航天器數量已超1000顆,位居世界第二,太空資產規模持續壯大,亟須進一步加強空間天氣保障能力,爲我國太空資產“保駕護航”。他建議,推進空間天氣保障能力建設,建設天地一體化的空間天氣監測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今年上會,你關注哪些問題?帶來什麼建議?
王赤: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最關心的當然是科技創新,最關注的是科技創新在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及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關鍵核心作用。今年我帶來的建議是加強空間天氣保障能力的建設。隨着人類進入空間時代,科學技術不斷髮展,人類探索利用空間的活動越來越多,空間天氣愈顯重要。
一方面,空間天氣直接影響科技、國防等空間活動。2024年5月,強烈的太陽風暴襲擊地球,罕見的極光現象出現在我國北方乃至京郊地區,全球多地出現大面積短波通信中斷、天波超視距雷達探測能力嚴重下降、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失鎖等突發狀況。
另一方面,災害性空間天氣嚴重威脅太空資產安全。據統計,約40%的航天故障是由空間天氣造成的。2022年,一次中等空間天氣事件導致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38顆“星鏈”衛星提前墜入大氣層報廢。截至2024年底,我國在軌航天器數量已超1000顆,位居世界第二,太空資產規模持續壯大,在國家政治、經濟、科技和國防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亟須進一步加強空間天氣保障能力,爲我國太空資產“保駕護航”。
我提了兩點建議:一是國家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建立國家層面的空間天氣規劃和行動計劃。二是推進空間天氣保障能力建設,建設天地一體化的空間天氣監測體系,強化對太陽到地球空間鏈鎖變化物理過程的建制化基礎研究,加快發展數值模擬、人工智能等先進預報技術,提升空間天氣預報業務的精度和服務能力。閱讀全文>>>
3月8日,#95後北大元培畢業生迴應轉行當演員#的話題登上社交平臺熱搜。據九派新聞綜合報道,曾霜旖是2013年福建省福鼎市高考理科狀元,2017年,其從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畢業進入金融行業。2018年,她決定轉行進入演藝圈,藝名李丞汐。
▲近日,北大元培畢業生曾霜旖因轉行當演員上了熱搜。圖/微博賬號@曾霜旖_Zoey
報道稱,有很多人曾質疑曾霜旖的選擇,但她說:“我需要花更多時間說服別人,我是認真的、專業的。很多人說我想不開,但我反而覺得我想開了。人這一輩子,至少要有一次主動地去選擇自己的人生。”
其實,她只需說服自己,自己“想開了”就好,而不用去說服別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學業與職業規劃,不必用別人的成才觀、成功觀來侷限自己。
典型如《哪吒2》導演餃子,大學讀藥學專業,而今卻在影視領域大獲成功,也沒有人質疑其不務正業,而是肯定他的熱愛與堅持。北大畢業生去當演員,自然也沒有被質疑的必要。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是,學業和就業、職業發展有一定關係,但並不是“一一對應”。與其用一個模式去要求畢業生,不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成才路。
換言之,對於那些不同於傳統的就業與職業發展選擇,要給予尊重。這會讓更多年輕人選擇做自己,也纔有利於涌現出拔尖創新人才。閱讀全文>>>
“以前,媽媽不能送我上學,我總是哭着怪媽媽。今天我終於理解了媽媽工作的意義……雖然她當警察經常加班不能回家,但街上閃爍的警燈就是警察的身影,給大家帶來了信賴與安寧。”這是一名8歲的女孩作文裡寫的媽媽,文中的主人公叫許娜,是北京市公安局豐臺分局刑偵支隊反詐二隊中隊長,負責豐臺分局反詐中心工作。在她的帶領下,豐臺分局反詐中心團隊先後獲得集體二等功、集體三等功各1次。2025年三八節前夕,許娜榮獲“北京市三八紅旗獎章”稱號。
進行反詐宣傳的許娜。圖源:北京公安
面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不斷更新,許娜始終保持着“學生”的心態,多方面汲取知識;面對諸多難題始終堅韌不拔、不言放棄。她說,對抗電詐犯罪,就是一場與犯罪分子的賽跑,必須搶在犯罪得逞前將危險阻截住。
爲了更深入地瞭解詐騙團伙的犯罪手段,她主動申請出差抓捕嫌疑人,獲取犯罪團伙運營模式、體系架構的第一手資料,提出針對性的防範建議。對那些在反詐勸阻中事主被深度洗腦的情況,她自學心理學課程,帶領團隊反覆研究事主心理和詐騙套路,針對不同詐騙類型制訂專門的勸阻方案,指導基層勸阻員開展勸阻。
2024年8月的一天,許娜接到派出所民警的支援請求電話。原來,一個被騙的女事主怎麼都不承認被騙,認定是跟朋友投資。許娜聽完民警介紹的情況,憑藉多年的防詐經驗,初步斷定事主中了“殺豬盤”騙局。
她見到事主後,耐心向對方講清楚“殺豬盤”是一種通過交友,建立感情鏈接,再通過引導事主到虛假投資平臺進行投資的詐騙方式。哪知道,事主一口咬定“沒有被騙”。許娜不急不躁,突然說:“網上認識的朋友,是男是女你都不知道呢。”事主一驚,脫口說:“你怎麼知道是網上認識的?”在許娜的進一步講解下,事主終於承認這個“男朋友”是在網上認識的,在跟對方談戀愛。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勸阻,事主終於講出了被騙的全過程,還說正準備把到期的50萬取出來按對方說的投資呢。臨別時,事主對許娜一遍遍地說着“謝謝警官”。閱讀全文>>>
編輯 孫琳智 設計 盧子雄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