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染伊科11型腸病毒 義大團隊搶回一命 母哽咽:謝謝你們沒放棄
一名出生僅數週男嬰不明原因低血糖、肝功能受損,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所幸經議帶醫療團隊迅速診斷是伊科11型腸病毒,施打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痊癒出院。記者郭韋綺/攝影
一名出生僅數週男嬰不明原因低血糖、肝功能受損,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生命一度垂危,轉院到高雄義大醫療團隊急救,醫師從肝受損、凝血功能不佳,研判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經快篩確診,住進加護病房進行免疫球蛋白治療,最終成功將他從死神手中救回。
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劉賢冠說,男嬰出生後2、3天體溫、血糖異常低,肝功能急速惡化,肝指數飆破兩三千,黃疸值更高達近40,連注射針孔都無法凝血,動員新生兒科、感染科、重症醫療及肝膽團隊救治,甚至召集換肝小組準備進行肝臟移植,後來多次快篩確診伊科11型腸病毒。
醫療團隊立即施打免疫球蛋白抑制過度免疫反應,輔以升壓劑、血漿置換與支持性治療,經過數週觀察,男嬰肝功能逐漸回升、凝血指數逐步穩定,歷經百日搶命成功。
副院長楊生湳指出,伊科11型與過去常見71型腸病毒或克沙奇病毒不同,它偏好攻擊肝臟與腎臟,再循環至心臟與腦部,病毒會引發免疫風暴,導致肝細胞大量壞死,病情進展比想像中更快,這類病例在臺灣極爲罕見,但近年歐美已有報告顯示病毒可能變異、破壞力增強。
楊升湳表示,今年全臺出現多起伊科11型腸病毒案例,北中南皆有散發感染,甚至奪走7名嬰幼兒性命,由於臺灣多年未見此型病毒流行,民衆體內幾乎無抗體,加上部分感染者無明顯症狀,恐成爲隱形傳播者,此次個案不排除是從母體垂直感染。
他說,新生兒若出現活動力下降、體溫偏低或精神萎靡,務必儘早就醫,對腸病毒重症免疫球蛋白是目前唯一被證實有效的救命方式,他也呼籲家長與託嬰機構加強環境清潔、勤洗手消毒,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已痊癒出院的男嬰來自屏東排灣族,現在5個月大,好動有活力,父母爲他命名原住民名字馬斯各斯,意思是拯救部落勇士;母親劉小姐表示,這是她的第5胎,從未曾遇過嚴重病情,從出生低體溫、低血糖、肝受損到胃出血,一直查不出原因,幾度陷入絕望,幸好義大團隊及時診斷、盡力搶救,哽咽地向醫護道謝「謝謝你們沒有放棄,讓奇蹟發生」。
一名出生僅數週男嬰不明原因低血糖、肝功能受損,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所幸經議帶醫療團隊迅速診斷是伊科11型腸病毒,施打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痊癒出院。記者郭韋綺/攝影
一名出生僅數週男嬰不明原因低血糖、肝功能受損,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所幸經議帶醫療團隊迅速診斷是伊科11型腸病毒,施打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痊癒出院。記者郭韋綺/攝影
一名出生僅數週男嬰不明原因低血糖、肝功能受損,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所幸經議帶醫療團隊迅速診斷是伊科11型腸病毒,施打免疫球蛋白治療後痊癒出院。記者郭韋綺/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