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奪嬰命 臺大醫:恐因孕婦抗體不足
腸病毒奪2新生兒生命,伊科病毒11型成元兇,臺大醫:孕婦抗體不足。(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表示,伊科病毒11型已經很少出現。(鄭鬱蓁攝)
腸病毒尚未進入流行期,然而疾管署今天公佈,國內新增一起未滿一個月新生兒腸病毒死亡個案,已近期以來第2起死亡病例,今年至今累計3重症,其中2例死亡,皆是伊科病毒11型。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表示,伊科病毒11型已經很少出現,近期卻陸續出現死亡個案,臺大實驗室近期研究發現,與孕產婦體內已多無該病毒抗體有關,伊科病毒11型多侵襲嬰幼兒,且容易重症器官衰竭死亡,家屬一定要多注意避免親密接觸。
疾管署今(25)日公佈國內今(2025)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爲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男嬰,2月中旬因有呼吸窘迫情形收住兒童加護病房,3月中旬陸續出現血氧低、心搏過緩、肝炎、血小板下降等敗血症徵候,3月17日不幸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爲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主任林詠青表示,該男嬰有早產,出生後因爲呼吸窘迫住院,三月中旬,約三週大時出現低血氧、肝指數上升,給予抗生素治療,後來仍血小板低下,診斷是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檢驗爲伊科病毒11型,住院期間因低血氧低血壓、腎臟功能惡化,凝血功能異常,發生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發病後一週不幸過世。
疫情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內接觸者沒有症狀,至於新生兒同病房也沒有其他人有相關症狀,感染源有待釐清。
呂俊毅表示,過去每年四月開始腸病毒纔會開始流行,並於六月到達高峰,但去年年底開始就出現重症,且並非熟知的克沙奇A16型等一般腸病毒,而是伊科病毒11型,這類病毒,都是發生在小小嬰兒身上,且新生兒不會發生手足口病,而是特別容易因發燒、腦膜炎而出現重症。
呂俊毅表示,伊科病毒很多年沒有流行,上次國內流行已經是疫情前2018年,最近臺大針對孕婦抽血檢驗抗體,發現孕產婦體內伊科病毒抗體陽性率非常很低,但另外兩種克沙奇A16型、A6型就很高。
「這是嚴重警訊!」呂俊毅表示,這顯示很多婦女很少感染伊科,也就是說沒有抗體保護寶寶,推測目前重症多,與現在寶寶很多都不具有伊科病病毒保護力 有關,但是是否直接相關仍是需要密切注意的,目前可以做的就是要加強感控,減少病毒大量散佈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