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2嬰染伊科11型併發重症 醫揭與一般腸病毒差異:注意3警訊

醫師提醒,新生兒是伊科11型併發重症的危險族羣,提醒家長注意孩子是否有活動力下降、喝奶量變差或發燒等警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天氣變熱,腸病毒恐也跟着活躍。義大醫院已收治2例感染腸病毒伊科11型引發重症案例,2名病嬰都是約1個月大的新生兒,因活動力下降、喝奶量變差、發燒等症狀就醫,被診斷罹患伊科11型併發腦膜炎,所幸治療後已康復,不過,醫師也指出,以往伊科11型併發重症不常見,其症狀與一般腸病毒較不同,較不會出現皰疹性咽峽炎,擔心今年可能有流行風險。

收治病例的義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劉賢冠表示,第1名病嬰是個1個多月女嬰,媽媽發現她喝奶量變少與活力變差,覺得不對勁掛急診,經快篩、腰椎穿刺等檢查,確診是感染腸病毒中的伊科11型,且已引發腦膜炎。

劉賢冠表示,第2例病嬰則是出生27天的女嬰,因發燒到攝氏38度多,先被家人帶到診所就醫,再輾轉到義大醫院就醫,經檢查也發現感染伊科11型與併發腦膜炎。

劉賢冠表示,上述兩位女嬰,因家長警覺性高,及時送孩子就醫,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否則嚴重腦膜炎有可能引發癲癇、腦壓升高,甚至有死亡風險。

劉賢冠表示,伊科病毒與一般腸病毒較爲不同,伊科主要重症對象爲3個月內的新生兒,可能症狀有發燒、活力變差、喝奶量下降,嚴重時可能併發肝炎、腦膜炎、心肌炎、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一般腸病毒危險羣泛指5歲以下幼兒,除手口足病、皰疹性咽峽炎外,重症患者可能出現腦炎、心肌炎。

劉賢冠表示,上述兩種腸病毒傳染途徑,均是接觸到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但大小孩與大人感染伊科病毒時,可能沒有症狀,在新生兒卻有可能引發重症。據疾管署今年3月公佈的資料,有1名未滿1個月嬰兒,感染伊科11型併發重症死亡。

劉賢冠表示,過去兩年,他沒收治到伊科11型重症病例,今年上半年都還沒過完,已收治到2例重症病例,根據臺大先前研究,孕婦對伊科11型抗體比例低,可能經由分娩過程,讓新生兒感染,因此,孕婦也要特別留意。

劉賢冠提醒,家長若發現新生兒有發燒、活動力不佳、喝奶量變少情況,要警覺感染伊科11型可能性,及早送醫檢查,大人從外返家,也要記得先換乾淨衣服與洗手後再抱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