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病毒已5死「疫情恐延至8月」 疾管署公佈最新餵母乳建議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腸病毒疫情。(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已經造成5人死亡,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8)日表示,整體疫情在6月中旬已經達到高點,進入高原期,目前評估整個7月都還是流行期,不排除會延長到8月才往下降,新生兒威脅持續。疾管署也正式修訂「新生兒腸病毒醫療處置建議」,宣導孕婦避免產前感染之外,也提醒母親若疑似感染腸病毒應「暫緩」哺餵母乳。
疾病管制署今(8)日表示,上週無新增腸病毒重症或死亡病例,上週二公佈之北部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經型別檢驗已確定感染伊科病毒11型,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27周(6月29日至7月5日)門急診就診計6,772人次,與前一週(6,877人次)相當。
羅一鈞指出,觀察腸病毒就診人次、伊科11型陽性件數高峰都落在6月中旬,已經達到疫情最高點,不過評估7月都是流行期,不排除流行期延長到8月才往下降。
分析原因,羅一鈞表示,根據2018年一波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疫情是在7月之後下降,但當時伊科病毒社區佔比爲第三位、第四位,但今年監測顯示,伊科病毒從2月開始,已經連續5個月佔比排行首位,至今沒有下降,加上暑假期間難免出遊探視,可能還是有新生兒親親抱抱等狀況發生,傳播風險仍在。
▲疾管署疫情週報,副署長羅一鈞。(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說明,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經綜整國內外文獻,並邀集專家廣泛討論及參考專業醫學會建議,已完成「新生兒腸病毒臨牀處置建議」修訂並於7月2日函文周知。
針對其中暫緩哺餵母乳建議,羅一鈞解釋,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曾有少數病例報告提出於母乳中檢測出腸病毒,尤其是當母親感染腸病毒後處於病毒血症較高的時期,但是否爲傳染途徑尚無明確定論,也就是說,母乳傳染腸病毒仍言之過早。
羅一鈞說,但爲了避免不確定風險傳播,還是有做出建議,且從一開始「未滿3個月出生嬰兒」進行調整,其中新生兒(出生1個月)仍維持,至於未滿3個月限縮高風險因子至早產、早期破水嬰兒,當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最佳哺乳方案,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
修訂重點包含:
(1)宣導孕婦在生產前應加強防護措施,避免產前感染。(2)詢問母親分娩前14天及同住家人(含幼兒)是否出現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以及早進行新生兒處置。(3)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並納入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4)針對新生兒、未滿三個月具高風險因子(如早產等)之嬰兒,授乳母親若疑似感染腸病毒,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最佳哺乳方案,可考慮暫緩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
該處置建議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查詢,疾管署將持續蒐集最新國內外文獻及實證研究資料,適時調整建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