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下鄉要適配當地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5部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5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首站活動在江蘇如皋啓動。以此爲契機,新一輪擴內需新動能有望持續釋放,消費潛力或被進一步釋放。
從統計數據看,自2020年活動啓動以來,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已形成顯著規模效應。過去5年累計發佈10批次500餘款車型,銷量近1500萬輛,反映出綠色出行方式在鄉村不斷滲透、內需市場向縣域縱深拓展,展示出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在擴大內需方面的強勁動能。
新能源汽車下鄉,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爲重要考量,已成爲推動供給與需求聯動、投資與消費聯動,以及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這項政策以綠色低碳轉型爲紐帶,形成了多重戰略價值,既通過降低出行成本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又藉助產業鏈協同效應,帶動充換電設施、智能網聯等新基建向鄉村延伸,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搭建起高效暢通的綠色通道。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還將車購稅減免、以舊換新等政策與縣域充換電補短板試點相結合,比如在江蘇如皋190餘輛展車與充電樁企業協同下鄉,彰顯出政策從單點推廣向系統賦能的升級。
也要看到,農村市場的特殊性對新能源汽車下鄉構成一定挑戰。當前,充電設施佈局存在“重縣城、輕鄉村”的特點,部分地區電網容量不足、土地手續繁瑣,導致“車能路雲”一體化在鄉村落地推廣受阻。現有車型對農村坑窪路況的適應性不足,皮卡、輕卡等生產型車輛供給相對短缺,還不能有效滿足“代步+生產”的複合需求。此外,售後網絡下沉還存在一定滯後,“三電”系統維修難、成本高,更成爲影響消費信心的重要因素。這些短板既反映出城鄉基礎設施的差距,也凸顯了產品與服務供給之間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
破解這些堵點,應加快形成“基建先行、產品適配、服務兜底、認知升級”的系統化、立體化政策支持體系,從硬件支撐到軟件配套,形成全鏈條供給閉環,讓新能源汽車真正適應鄉村、紮根鄉村。
硬件建設層面,破解“車等樁”難題,構建覆蓋全域的充電網絡。優先在鄉鎮政府、農貿市場、衛生院等人口密集區佈局公共充電樁,同步向鄉村旅遊重點村、特色產業集羣村延伸,形成“15分鐘充電圈”。可結合農網改造升級工程,通過專項債券、政策性銀行貸款等工具,支持變壓器增容與線路改造,確保充電樁“裝得上、用得順”。創新推廣“個人樁+社區共享”模式,鼓勵農戶在自家院落安裝充電樁並對外共享,既提高設備利用率,又能爲農戶增加收益。
產品供給層面,跳出“城市車型下鄉”的思維定式,開發一批適配性更強的“鄉村定製款”。鼓勵車企豐富產品供給,比如針對泥濘土路設計的高底盤車型、針對農資運輸強化載重能力的新能源微卡、針對多子女家庭優化空間的7座MPV等,在適配當地的同時提升服務水平,積極擴大適合鄉村的新能源汽車消費。規範新能源二手車市場,建立統一的電池健康度評估標準,推動退役網約車、租賃車經過安全檢測後進入農村市場,讓農民以更實惠的價格就能買到續航可靠的二手車。
售後服務層面,打通服務“最後一公里”,減輕農民消費的後顧之憂。可推動車企與縣域經銷商、維修廠共建聯合服務站,配備“三電”系統檢測設備與專業工具,將保養、維修、救援等服務拓展到鄉鎮一級。針對農忙時節用車集中的特點,開展“售後流動服務車”下鄉活動,定期進村提供免費檢測、電池維護等服務。更重要的是培養本土化人才,支持職業院校開設新能源汽車維保專業定向班,面向農村青年招生,畢業後返鄉創業就業,既解決服務力量不足問題,又爲鄉村培育了新型技能人才。
消費理念層面,增加體驗式服務,強化直觀感受,引領農民消費認知轉變。嘗試在鄉鎮集市、文化廣場舉辦新能源汽車嘉年華,設置泥濘路面試駕區、載重測試區,讓農民直觀感受車輛性能。聯合電池企業通過APP實時推送電池健康數據,消解續航焦慮、安全顧慮。推廣“村幹部帶頭試駕”活動,由村兩委幹部先行使用新能源汽車,通過身邊人說身邊事,增強說服力。這些舉措既能拉近技術與農民的距離,也能讓綠色出行理念真正融入鄉村生活。(作者:王琛偉 石 穎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