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下鄉打響消費升級突圍戰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正式啓動 2025 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車型目錄清單較2020年首輪活動激增。數據顯示,過去5年下鄉車型數量從60款增至124款,產品矩陣從單一家用車拓展至“乘用車+商用車+特種車”的全場景組合,甚至出現高端電動車型試水農村市場。
不僅涵蓋 5 萬元級代步小車,更納入越野皮卡、輕型商用車等適配鄉村生產生活場景的車型,價格帶形成梯度覆蓋,勾勒出政策層面向農村消費市場精準滴灌的戰略圖景。
新能源汽車下鄉的第六年,正經歷着從 “量的積累” 到 “質的躍升” 的關鍵轉型。那麼,我們該如何撬動下沉市場,當前新能源汽車下鄉的堵點和痛點又是什麼?我們該如何破除這些瓶頸?
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邀請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柴佔祥,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麥肯錫全球董事合夥人、中經傳媒智庫專家方寅亮,從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新能源汽車下鄉,從政策設計、技術落地、市場運營等維度拆解這場 “藍海突圍戰”,試圖釐清新能源汽車如何在田埂地頭紮下根來,真正激活這片承載着消費者出行升級夢想的潛力市場。
品類擴容 生態進階
《中國經營報》:新能源汽車下鄉的意義何在?此次新能源汽車下鄉和以往相比有何不同?今年新能源汽車下鄉還能撬動更大的增量市場嗎?
柴佔祥:此次新能源汽車下鄉是2.0版本,更加註重可持續發展。一是政策維度系統性升級,從短期刺激消費轉爲着眼未來,構建“綠色出行+鄉村振興”協同體系,推動車網互動(V2G)技術下鄉,將新能源汽車轉化爲鄉村分佈式儲能單元;二是市場維度供需雙側革新,車型數量從之前不足百款增加到124款;三是技術維度,藉助於技術創新,標本兼治,通過充電網絡、光儲充一體化、V2G技術推動智能生態構建;四是社會效益維度,拉動就業、提升村民環保意識,推動鄉村節能減排,助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考慮到政策升級拉動效應、市場潛力獲得持續釋放、配套完善進一步挖掘潛力、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汽車價格的逐漸親民和補貼的共同作用,2025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有望撬動遠超往年的增量市場。
方寅亮:此次新能源汽車下鄉與以往相比呈現量質升級、規模增長的差異點。這是自2020年開展以來最大規模、覆蓋最廣的下鄉活動,以滿足消費者從夠用到好用的升級需求和農村地區多樣化的現實需求。從以入門及主流自主品牌爲主,擴展爲包括自主、合資、新勢力品牌並行及皮卡、VAN車等細分產品;車型數量從2020年的60款到目前的124款,包括從微型車到豪華產品全覆蓋;價格帶上移,不乏售價達到30萬—40萬元的高端產品線。
盤和林: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其一,車型規模顯著提升,實現了廣覆蓋。其二,政策服務方式升級,比如不再只是簡單給予補貼,而是結合“現場+雲上”的推廣模式,比如政策和生產企業以及汽車協會進行協同,結合地區實際開展特色活動,手段更加多樣。其三,更加側重於創新發展,比如推進“車路雲一體化”等基礎設施,以及偏向於智能網聯汽車的政策支持。
仝宗旗:新能源汽車下鄉自2020年啓動以來,已從早期的“車輛推廣爲主”轉向“車與充電設施協同發展”。核心變化體現在:充換電納入補貼核心。
依託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配套充電基礎設施下鄉也在同步進行。去年4月,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三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縣域充換電設施補短板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2024—2026年,按照“規劃先行、場景牽引、科學有序、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百縣千站萬樁”試點工程,加強重點村鎮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規劃建設。中央財政將安排獎勵資金支持試點縣開展試點工作。
從去年開始,全國每個省會選擇1—4個縣域進行充電基礎設施的投建。從全國來看,縣域充電基礎設施目前還處於發展初期,更多的是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的中心城區,針對當前縣域充電基礎設施投建速度較慢,新能源汽車下鄉需對薄弱地區補短板,帶動整個下沉市場的充電服務能力。
郎學紅:自2020年起,汽車下鄉活動已多次開展,規模持續擴大,也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映。作爲一項短期推廣舉措,其核心在於彌補農村市場網絡覆蓋不足的短板。新能源汽車下鄉通過集中組織活動,將汽車產品直接帶到農村消費者面前,讓他們能夠近距離觀覽、試駕體驗,並促成現場銷售轉化。
同時,此次活動還聯合售後服務與充電企業同步下鄉,針對性解決此前農村消費者購車後面臨的售後不便、充電困難等痛點,以“送服務下鄉”的形式提升消費體驗。
崔東樹:縣鄉汽車市場消費增長,對實現新能源車普及是重大的市場機會,也是巨大的藍海,對改變中國的消費結構和促進消費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多維升級 藍海破局
《中國經營報》:推廣新能源汽車還需破除哪些痛點?對於痛點問題該如何解決?關於推廣新能源汽車下鄉有何建議?
郎學紅:當前汽車下鄉活動仍屬於階段性、集中式的市場拓展行爲。若想實現農村汽車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終極目標應是推動汽車銷售、服務體系在農村的常態化紮根,讓汽車下鄉從專項活動演變爲日常化的市場服務模式。
要達成這一目標,主機廠需將銷售與服務渠道深度下沉至農村市場。這不僅包括新能源汽車產品的供應,還需構建涵蓋售後服務、金融保險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唯有如此,農村消費者才能獲得長期、穩定的購車保障與使用支持,擺脫對短期活動的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常態化並非一蹴而就,前期汽車下鄉活動起到了市場培育作用,通過多輪活動積累了一定規模的用戶羣體,爲後續渠道下沉奠定了需求基礎。當農村市場的用戶達到一定規模,激發了一定的消費潛力,主機廠構建的渠道網絡才能實現良性運營。
從當前形勢來看,經過數年活動的市場培育,我們已迎來推動渠道下沉、實現汽車下鄉常態化的關鍵節點。未來,應加速推動服務網絡在農村市場的落地生根,讓農村消費者隨時觸達優質的購車、用車服務,真正告別依賴專項活動的市場發展模式。
盤和林:從基礎設施上說,最大的挑戰在於充電樁分佈,在於車網互聯,在於新能源車維修市場,在於產品適配度低,比如智駕在大城市結合高精地圖,而鄉村地圖並不精準。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痛點,那就是很多偏遠鄉村存在基礎設施投資回報不匹配的問題,比如偏遠地區人跡罕至,充電設備可能長期閒置,維護成本無法回收。
要破除痛點,需要合理規劃基礎設施的建設,要先有規劃,後有建設,並因地制宜落實新能源車下鄉,而要避免一刀切。我的建議,還是需要央地合作,各地從自己的情況出發制定方案,而中央則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
仝宗旗: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增長空間顯著,但推廣過程中還是存在充電基礎設施薄弱的情況。農村地區的電力供應網絡正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區仍存在電網容量有限的情況,難以滿足大規模充電樁建設的電力需求。
未來政策可以聚焦場景化補能網絡構建:在縣域物流中心、郵政網點、旅遊景區等場景優先佈局充換電設施,結合“新能源電+新能源車”的清潔能源閉環,打造“零碳鄉村”示範項目。
同時,進行市場化運營機制創新,通過政府補貼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運營商專業化服務,推動充電行業從“價格競爭”轉向“服務競爭”,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建議政府補貼政策更具傾向性,聚焦“扶優扶強”和“補短板”方向,並在細分場景中實現精準“補能”,緩解消費者的續航焦慮,纔能有效實現新能源汽車的下沉和下鄉。
崔東樹:當前制約農村居民購買電動車的一個主要問題是駕照獲取難度較大。很多農民尤其是中老年農民,學歷程度比較低,考取傳統駕照面臨諸多困難。因此,應該推動農民駕照獲取方式的改善,簡化駕照審批流程,針對小微型電動車設立單獨的駕照類別。
通過降低理論考試難度,聚焦農村實際道路場景設計考覈內容,優化實操考試項目,減少與農村出行場景無關的複雜項目,實現小微型電動車駕照的簡單獲取。這不僅能有效促進農民購買電動車,還能進一步驅動充電網絡在農村的下沉和普及,形成新能源車推廣與農村能源、交通發展的良性循環。
柴佔祥:充電基礎設施可以考慮廣大農村的實際情況,公用樁和私家樁融合發展,可以通過定向補貼的方式鼓勵更多的村民安裝私家樁。車網互動技術的提升、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還是要循序漸進,與消費者的認知程度相一致,逐漸解鎖實用的、可靠的新功能,確保在安全、可靠、好玩、方便的前提下,讓村民享受到“技術改變生活”的樂趣。
新能源汽車對於廣大農村用戶還是比較新的事物,因此如何進行宣傳和消費者引導、教育變得十分重要。車企要結合政策研究市場,針對廣大農村的實際情況推出適銷對路的車型,並且用消費者聽得懂的、易引起共情的語言,通過容易觸達用戶的傳播渠道來推介產品。要集合企業、政府、村民的力量,通過大篷車、流動講堂進行線下宣講,根據市場的滲透情況建立起銷售、售後服務廣泛覆蓋的網絡,使得汽車下鄉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放心。
方寅亮:針對痛點解決的建議:其一,基礎設施先行,哺育生態基礎:進一步完善公共充電設施建設,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推進農村既有居住社區因地制宜開展充電設施建設改造,保障私樁應用條件,落實新建居住社區充電基礎設施配建。
其二,優化產品適配:通過定向補貼、擴大推廣清單等形式,進一步強化適銷對路的新能源產品向農村推廣,維持乃至拓展2025年下鄉活動中的產品多元性,包括VAN車、皮卡、小微卡等;打擊不合規產品,確保市場需求得到有效轉化,提升主機廠產品投放動力。
其三,強化頂層設計,引導社會共建:通過頂層政策和支持,撬動社會資源共同推廣建設,重點推動金融、售後等服務體系,形成良性循環;引導職業教育強化新能源汽車教育,補齊高級技術工人、人才短板。(中國經營報記者 陳燕南)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