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中國鄉村向浙江餘村“抄作業”?
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24日文章,原題:向浙江餘村抄作業?中國農村轉型的挑戰 “我之前是賣石頭的,現在還是賣石頭,但意義不一樣。之前賣石頭是污染環境,現在賣石頭,賣的是藝術。”餘村村民葛元德站在自家民宿的作品牆前,笑着這樣介紹。牆上陳列着形態各異、趣味盎然的奇石作品,最令他滿意的是一塊雕刻成白蘿蔔模樣的石頭。葛元德曾是礦工,如今已轉型爲石頭藝術家,與兒子葛軍共同經營“兩山文創閣”民宿。
原本在浙江省會杭州打拼的葛軍,看到家鄉環境好、遊客多,10年前決定返鄉創業。他與父親一樣都有藝術天分,目前在民宿內開設書法與繪畫班。葛氏父子的經歷,是餘村從資源依賴向生態文旅轉型的寫照。
1990年代,餘村因炸山採礦、興建水泥廠,一度成爲安吉縣的“首富村”,但也因此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2003年,浙江省開始推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安吉縣隨即確立生態立縣戰略。餘村在這一背景下關閉礦山和水泥廠,開始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眼下的餘村,已從昔日礦村變成文旅村。餘村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區域聯動,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說:“我們一鎮兩鄉24個村實現抱團發展,通過利用餘村這個品牌效應來帶動周邊更多的村走向共同富裕。”
中國在2021年完成全國脫貧攻堅,宣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紮實促進共同富裕”。同一年,浙江被設定爲全國共同富裕示範區。
作爲鄉村轉型的標杆,餘村如今也成爲中國各地幹部“抄作業”的對象。汪玉成坦言,全國各地鄉村紛紛把餘村當作發展樣板,“我們的壓力很大,所以我們要做得更好”。餘村的轉型成功,離不開浙江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張謙表示,浙江經濟基礎雄厚,本土企業活躍,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支撐。此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爲鄉村發展開闢新路徑。有學者認爲,浙江、江蘇和上海等沿海地區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與財政能力,能反哺農村發展。
受訪學者認爲,中國農村要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僅靠政策和資源遠遠不夠,觀念的轉變仍是關鍵。有學者稱,要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鍵在於能否有效對接城市消費需求與國家發展戰略。(作者周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