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矩陣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電子報刊
□張晶
時下,新媒體已然全面且深度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與社交場景,各類新媒體平臺成爲他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媒介。在此背景下,高校應順勢佈局“新媒體育人”方針,推動新媒體矩陣與思政育人工作深度融合,並利用新媒體的高效性、互動性和多樣性,拓寬思政教育傳播空間,實現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數字化轉型。
平臺互融,搭建思政教育新媒體新高地。新媒體矩陣的外顯,便是各類新媒體平臺。這些平臺的日漸普及,使得廣大師生日常接觸的頻率大幅提升,也讓大學生習慣使用新媒體平臺接觸新知識、新內容。高校應綜合利用不同類型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全方位佈局,讓思政教育工作實現快速傳播和廣泛覆蓋。其中,微信公衆號尤爲適合圖文內容快速傳播,高校可通過其發佈系統性的思政教育內容,如理論學習資料、理論課程重點講解、專題文章剖析等;微博較爲適合發佈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時事熱點、方針政策、國內外政治動態等內容,從而提升學生信息敏感度;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優勢在於視頻形式的衝擊力,高校可在這類平臺上發佈名人介紹、黨員事蹟等內容;貼吧、知乎等社區類平臺以社區社羣互動爲特色,高校能夠以“思政教育社羣”及討論板塊,引導學生在平臺上積極討論和分享觀點。高校需結合實際選擇新媒體平臺,並配套提升多平臺聯運與管理能力。分別設立校級、院級新媒體中心,由新媒體專業學生及學生會成員共同運營,學工部門負責核心管理,這樣既能保證新媒體平臺運營的專業性,也能爲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內容互融,創新育人內容多元呈現形式。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將新媒體作爲思政教育工作實施的重要載體,就必須促進教育內容向新媒體方向融合,製作出迎合當代大學生審美需求的內容,使得思政內容更加豐富、生動且具有吸引力。高校可結合新媒體傳播特徵,提升思政教育內容的文化深度,以趣味性等要素吸引大學生,比如可以加入流行網絡語、網絡熱梗、爆火影視片段等流行性元素,並通過視聽話語傳遞正能量。借用爆火影片《哪吒》及其經典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製作短視頻,配合勵志音樂,引導學生在困境中堅定理想、砥礪前進;結合《長津湖》中志願軍戰士堅持作戰場景,向大學生傳遞愛國主義精神,號召大學生銘記英雄、牢記歷史;借用流行語“破防了”及其表情包、梗圖,製作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圖文,用輕鬆、詼諧的話語引導大學生關注自身心理健康。此外,高校還可以藉助新媒體技術製作具有科技感的創新內容。當前,許多高校都開始佈局“VR思政”,利用VR技術打造虛擬思政空間,如北京理工大學打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配套開發一批VR數字教學資源,將思政課內容以VR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可通過VR設備重返歷史場景,在“親身參與”中學習國家發展歷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模式互融,打破思政教學單向說教侷限。傳統思政教育實施形式主要依靠思政課堂的單向教育,師生交互不足,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有限,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基於新媒體矩陣,思政教師可以依託新媒體的互動性探索更具有互動性和參與感的教育模式。思政課教師可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增強思政課的互動性,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可選擇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直播授課,將其作爲學校思政課的拓展性課程內容,重點圍繞時事熱點、校園生活等內容進行講解。比如,教師可以選擇時事熱點(如兩會精神解讀、重大節日主題教育、社會熱點事件分析)在直播課中與學生一起分析,同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彈幕提問或發表觀點,甚至可以與學生連線,邀請學生髮表自己對某個事件的理解。不僅如此,思政教師還可藉助新媒體平臺的社羣功能,組建在線合作學習小組。例如教師可以發佈自主學習課題,要求小組自行整理資料、提出觀點並給出報告,或通過UGC(用戶原創內容)平臺製作課題相關微電影、短視頻等,從而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驅動,提升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
語境互融,營造思政育人新媒體生態圈。基於新媒體矩陣,高校需通過多維度整合與媒體互動,創設有利於思政教育更好實施的網絡生態環境,將新媒體“大流量”轉變爲“正能量”,通過文化氛圍、輿論引導等隱性方式,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需堅持正面引導,利用新媒體主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必須堅定正確政治立場,並始終將正能量傳播作爲校園輿論主旋律,例如,日常通過廣泛宣傳優秀黨員、青年創業者、“時代楷模”等先進人物和事蹟,激勵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當社會上出現熱點問題且造成較大輿論影響時,高校應及時、果斷地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正面引導,發佈權威信息,爲學生理解事件提供科學、真實的背景解讀,糾正學生對事件的錯誤認識,並且事後宣傳部門可以發佈主題文章或評論,例如“如何科學理解社會公平”“如何正確看待熱點事件”“如何應對網絡暴力”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科學的認知視野。另一方面,高校還要藉助新媒體平臺塑造校園文化,例如藉助校園媒體平臺發佈校園各類文化生活動態,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還可策劃“校園故事”專題欄目,聚焦本校學生生活狀態,分享校園內的感人事蹟或溫暖瞬間,用真實、接地氣的內容感染學生,傳遞校園的正能量。
新媒體矩陣賦能高校思政教育深度創新。高校藉助新媒體矩陣的協同聯動,能夠突破傳統育人空間,凝聚更多元、更深刻的育人資源,增強思政育人效果。未來,高校應持續推進新媒體矩陣與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爲培育優秀青年提供有效助力。
(作者系重慶外語外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