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藝”賦能學生全面成長

自“美育浸潤行動”深入實施以來,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山師附中”),以“新六藝”美育課程體系爲抓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美育理念融爲一體,通過“新六藝”美育實踐,形成貫穿學科、貫通社會、面向未來的美育生態,交出了一份美育浸潤學校的新時代育人答卷。

承繼傳統,迴應時代

“六藝”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科目,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包含着中國傳統教育中對人格修煉、道德培育、藝術審美、體魄磨礪與智慧啓迪的深邃內涵。在新時代的教學語境下,學校將傳統“六藝”課程精神加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適用於普通高中教育階段的“新六藝”美育課程體系。重構後的“新六藝”包括禮節儀式(禮)、舞樂戲曲(樂)、運動健美(射)、繪畫工藝(御)、詩文書法(書)、光影數智(數)。這種新型結構一方面保留傳統教育的審美精神與人文涵養,另一方面又滿足現代社會對學生多元化素養的培養需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高中生正處於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美育教育對豐富學生精神世界、培養藝術審美能力、激發創新思維、塑造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學校通過實施“新六藝”美育課程,將美學思想、藝術精神、文化自信內化於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與實踐中,引導學生在人文藝術的薰陶中提升人文素養、審美品位和價值判斷能力,從而實現從“會學”到“會生活”“會審美”“會創造”的全面轉變。

體系完備,多元貫通

學校的“新六藝”美育改革並非單點突破,而是整體統籌、系統架構,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

系統整合,形成育人合力。傳統美育實踐常常碎片化、點狀化,缺乏整體設計。而山師附中以“新六藝”爲綱領,從頂層設計出發,將藝術類課程、基礎學科課程、社團活動、校園環境建設、社會實踐多線聯動,通過橫向拓展和縱深延展,打造起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立體美育網絡。

資源整合,校內外雙向賦能。學校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與本地文博機構、藝術場館、高校藝術院系建立緊密聯繫。學生在實踐中走進藝術館、博物館、劇院,或聆聽藝術名家講座,或觀摩大師作品展演,並有機會與藝術從業者面對面交流。這種開放的教育生態,使美育實踐不囿於校園,更獲得來自社會文化體系的全方位滋養與啓迪。

多元評價,立體衡量成長。學校引入多元化、動態化的美育評價方式:作品展示、現場表演、實踐考察、團隊項目、藝術創意競賽、師生互評、專家點評……多樣的評價維度爲學生的審美力、創造力、人文素養提供了充分的展現空間。

以美爲翼,培根鑄魂

“新六藝”美育實踐的目的在於逐步形成貫穿學科、貫通社會、面向未來的美育生態,爲新時代人才培養注入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底氣與創造活力,成爲塑造靈魂、拓展視野、啓迪智慧的“情感教育”。

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美育應滲透於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在美化校園的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出發,規劃出適合學生閱讀、休憩、討論的角落。如在教學樓的走廊設置讀書角,擺放精美的書架和舒適的座椅;將教室裡的一面牆或一塊黑板報區域,做成藝術作品的展示窗口,讓學生既是欣賞者,又是創作者,以此提高其創造能力與審美判斷力。

讓每一次學習都成爲藝術之旅。美育不僅是藝術課的“專利”。學校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規劃,將美育融入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之中,以多元載體豐富美育實踐,使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感知藝術之美、文化之美、思想之美。學校根據自身優勢與區域特色,圍繞音樂、美術、舞蹈等主題,開發多元的美育課程載體。

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爲美的使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審美感知與藝術創造的引路人。學校建立美育教師成長機制,支持教師參加藝術教育培訓、藝術欣賞活動和藝術教育研討會;定期邀請藝術家、藝術教育專家爲教師舉辦專業講座和藝術觀摩活動,使教師逐漸形成將美育融入教學的慣性思維與方法論儲備。

讓每一個舞臺都燃起美的火花。學校積極打造品牌化的藝術節,定期舉辦“五四”青春藝術節、“校長杯”戲劇節、築夢小舞臺、草地音樂節、師生書畫展等,讓學生在組織、創作、展示、交流中全方位體會藝術的魅力。建立豐富的藝術社團與興趣小組,合唱團、戲劇社、攝影社、機器人創意社等,爲學生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積極拓展校外藝術實踐與社會資源鏈接,通過與藝術機構、非遺傳承人、社區文化組織合作,學生走出校門親身參與社會藝術活動。這種與社會深度互動的美育實踐,使美育的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培養學生對美、對文化、對社會的責任感與創造性。

(作者楊平系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執行校長,田雪蓮系該校高級教師。本文系濟南市2024年度教育綜合改革“全鏈條”培育項目“普通高中‘新六藝’美育課程體系建構與實施”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08日 第07版

作者:楊平 田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