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八大定律:人性的哲思都在這裡

01.

路西法效應

世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

1971 年,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個經典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

津巴多將大學生志願者分成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則扮演典獄長。

剛開始雙方都沒有進入角色,在典獄長津巴多的介入之下,獄警開始學着鎮壓囚犯: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強迫囚犯做着羞辱性的工作,並以不允許洗澡相威脅。隨着實驗的推進,獄警的懲罰方式開始加重,這羣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學生志願者,已經被那些,由原先同樣心理正常的大學生志願者,扮演的獄警折磨得瀕臨崩潰。

實驗證明,在“斯坦福監獄”中,人性中的“路西法”被徹底釋放了出來,把一個“好人”轉換成“壞人”。這就是所謂的“路西法效應”。

其實,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善與惡同時潛伏在人性深處,在不同的環境中輪流出場。

02.

墨菲定律

越擔心什麼 越發生什麼

“墨菲定律”誕生在 20 世紀中葉,是指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錯的可能那麼就會有極大的概率出錯。

1949年,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工程師愛德華·墨菲上尉參與了一項旨在測定人類對加速度承受極限的實驗。其中有一個實驗項目,需要將 16 個傳感器固定在受試者座椅的支架上。傳感器需要安裝兩根接線,一旦接反的話,就無法正常讀取數據。而不可思議的是,當這些傳感器安裝完畢後,墨菲上尉發現,這 16 個傳感器的接線居然無一例外地被全部接反了!

事後,墨菲上尉承認,這是由於自己在設計傳感器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居然會有人把線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錯誤的方式被處理,那麼,最終肯定會有人以錯誤的方式去處理它。”而這句自嘲,也成了20 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定律——“墨菲定律”。

03.

蝴蝶效應

微小的事物之下潛藏着的未來

蝴蝶效應是指一件表面上毫無關係的、相當微小的事情,隨着時間和條件的改變,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巨大的改變。

這一效應源於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茨 ,20 世紀 60 年代初的發現。在其著作中他做出瞭如下描述:

1961年冬的一天,我在皇家麥克比型電腦上進行關於天氣預報的計算。爲了考察一個很長的序列,我走了一條捷徑,沒有令電腦從頭運行,而是從中途開始。我把上次的輸出結果直接輸入,作爲計算的初值,不過由於一時不慎,無意間省略了小數點後六位的零頭。然後我穿過大廳,下樓去喝咖啡。結果,一小時後,待我回來時,電腦上發生了出乎我意料的事。我發現,天氣變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離,在短時間內,相似性完全消失了。進一步的計算表明,輸入的細微差異可能很快成爲輸出的巨大差別。這種現象被稱爲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在氣象預報中,我把這種情況稱爲“蝴蝶效應”。

04.

熵增定律

萬物運行的底層邏輯

“熵增定律”是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種表達方式。簡單地說,熵增定律是指一個孤立系統,即非活的系統如果被獨立開來,又或者把它放置到一個均勻的環境中去,環境中的所有運動都會因爲摩擦力的存在而在極爲有限的時間裡停下來。

水從高處流到低處,電流從高勢能流向低勢能各種勢能都會消失;高溫也會變爲低溫並達到平衡。最終,整個系統會退化爲死氣沉沉、毫無生氣的一團物質。這種狀態將永久不會改變,人們再也無法觀察到系統中的任何變化,因爲它已經歸於死寂。增定律在許多人看來是十分消極、無奈的定律,雖然沒人能逃過熵增定律,但高手懂得如何對抗它。

熵增定律有效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一個是沒有外力做功,另一個是孤立系統。因此,如果有外力做功和系統開放,就能對抗熵增,實現負熵。

05.

鏡中我效應

鏡中我”與“真的我

“鏡中我效應”,是 1902 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

這個理論認爲:“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庫利看來,社會的本質在於交流與互動,因爲社會關係存在於人與人的交流中,而“我”的特性使個體具有交流觀念的能力。個體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自我觀念,個體對自我的認識,來源於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

06.

巴納姆效應

似是而非的“真理”一無是處

人們常常認爲,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的、含混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這些描述,而認爲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又稱“弗拉效應”。“巴納姆效應”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關於星座和性格之間聯繫的論斷。

07.

約拿情結

不僅害怕失敗,也害怕成功

“約拿情結”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一個心理學現象。他把“約拿情結”描述爲:“我們害怕變成在最完美的時刻和最完善的條件下,以最大的勇氣所能設想的樣子。但同時,我們又對這種可能極爲推崇。”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對自身傑出的畏懼”或“躲開自己的卓越天賦”的心理。

之所以命名爲“約拿情結”,是因爲《聖經》上的一段記載,說的是先知約拿奉上帝之命前往尼尼微城去傳道,這本是難得的使命和很高的榮譽,也是約拿平素所向往的。可當他完成了這項使命,榮譽擺在面前時,約拿卻感到了畏懼。

於是,他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讓人紀念他,認爲自己名不副實--他做的事是不得已的,是蒙了神的大恩才完成的。所以,他想把衆人的目光引到神那裡去。

08.

馬蠅效應

如何把壓力轉化爲動力

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立即抖擻起精神,飛快地奔跑,這就是所謂的“馬蠅效應”。

“馬蠅效應”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經歷。

林肯少年時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裡犁玉米地。林肯吆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馬很懶,慢騰騰地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時間,馬卻走得飛快。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頭後,他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馬身上,就隨手把馬蠅打落了。看到馬蠅被打落了,他的兄弟就抱怨說:“哎呀,你爲什麼要打掉它,正是那傢伙使馬跑起來的啊!’因此,想取得成功,我們就要學會主動接受外在的激勵,讓外在壓力變成內在動力,挖掘出潛藏於自身的真正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