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文賦理,爲機器立心”:世界級科學家朱鬆純的AI哲學思考

1992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的朱鬆純,收到了來自哈佛的一個厚厚的大信封。爲了追求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學術知識,他離開家鄉遠赴美國,加入國際數學家協會主席、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曼福德(David Mumford)的研究團隊。

沒想到,2020年8月,已成爲世界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的朱鬆純,毅然放下他在美國的龐大實驗室(當時他名下的博士生多達37名)與科研團隊,回到了中國。

朱鬆純教授的這一舉動,在很多人看來是“放棄”。畢竟,他在海外成就斐然: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400餘篇,在多所世界頂級名校任職,拿到UCLA終身教職;曾獲計算機視覺領域國際最高獎項“馬爾獎”;兩次擔任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主席……

不過,這一重大決定,對朱鬆純來說卻是“圓夢”。他的幾次重大人生抉擇,無論是放棄保研、放棄斯坦福職位、放棄美國實驗室,夢想始終如一——追求人工智能的“大一統理論”。

▼點擊海報,入手重磅新書

在朱鬆純出國留學的90年代,中國在計算機領域還很落後,缺乏研究人工智能的條件。而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回國4年多來,朱鬆純牽頭創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領導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站在科學前沿。

圖:根據AIRankings最近5年(2019-2024)的國際排名,北京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排名全球第一

從追趕到迴歸,從拓荒到引領,“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藍圖”已經浮現。朱鬆純將其概括爲兩個關鍵:爲人文賦理,爲機器立心。

重磅面世的“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藍圖”系列,首次呈現朱鬆純教授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哲學思考與路線規劃。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鄭南寧,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饒毅

傾情作序!

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沈向洋,羅切斯特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羅傑波,中央民族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原部長強世功,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視覺專業委員會主任陳熙霖,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Unitree宇樹創始人、CEO、CTO王興興

重磅力薦!

01

中國通用人工智能領軍者 朱鬆純教授

世界知名計算機視覺專家、統計與應用數學家、人工智能專家。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工智能領域著名學者、哈佛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通用人工智能基礎、計算機視覺、統計建模與計算、認知科學、機器學習、自主機器人等。曾任職於美國布朗大學、斯坦福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400餘篇,獲得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認知科學領域多個國際獎項。

斯隆獎、馬爾獎、赫爾姆霍茨獎得主,兩次擔任美國(聯合英國)視覺、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跨學科合作項目負責人,兩次擔任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主席。長期致力於構建人工智能科學的統一數理框架。

克服重重阻力,棄美歸國

詮釋當代頂尖科學家的選擇與堅守

圖:朱鬆純家鄉鄂州的一位老師爲其歸國送來的一幅字畫

1991年,爲了追求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學術知識,他放棄了穩妥的保研,選擇了機會渺茫的出國深造。1992年,他被哈佛大學錄取,師從國際數學家協會主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曼福德教授。

1997年,他來到“人工智能重鎮”斯坦福大學任教,卻不願受被濃烈的商業氛圍所擾,幾個月便毅然辭職。

2020年,他放棄美國提供的優渥條件,克服重重阻力,以“國家戰略科學家”的身份迴歸祖國。

2021年,他推動建立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爲國家構建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每年輸送上百名頂尖人才;並多次受邀到政府、黨政機關部門進行宣講培訓。

回國以來,朱鬆純牽頭創建的團隊,已經在通用人工智能前沿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的技術突破和原創性科研成果:

打造了全球首個通用智能體小女孩 “通通” (Little Girl)——“通通”是一個有“心”的人工智能體,她具有自主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以及社會協作能力,同時擁有類人價值觀。

佈局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和“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教育路徑——在北京大學設立了“通班”與“智班”,目標是把這一批中國最聰明、最刻苦的學生,培養成智能科學領域新一代頂尖複合型人才。

建立了獨創的以“理”(能力體系U)與“心”(價值體系V)雙系統爲核心的人工智能理論體系——用中國智慧推動人工智能後半場的發展,讓智能體成爲“理心合一”的硅基智慧生命體,這是破解人工智能安全問題的關鍵。

朱鬆純教授

攜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

小女孩(Little Girl)“通通”

亮相2024年《開學第一課》

▽點擊視頻觀看▽

▼點擊海報,入手重磅新書

獨家精裝套書,贈送精美書籤及思維導圖

書籤底紋與封面設計呼應,配有朱教授獨家印章,增添典藏趣味。

02

歷史關頭,這套著作回答了人工智能的“中國之問”

每每站在國家命運的十字路口,中國人總會聽到來自歷史的叩問。無論是“李約瑟難題”“錢學森之問”“楊振寧三問”,還是今天的人工智能“中國之問”——

爲什麼AlphaGo、ChatGPT 沒有在中國誕生?

爲什麼中國只能出現“百模大戰”?

什麼時候才能出現人工智能的中國時刻?

歸其根本,中國人能否建立自主的、原創的獨立思想和流派,能否在人工智能領域成爲引領世界的科創中心?

朱鬆純認爲,這考驗着科學家的哲學責任和使命感,回答“中國之問”,一定要走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路,走人工智能與人類價值觀對齊的創新之路。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認爲,朱教授帶領我們思考了一個深遠的問題:如果人工智能能夠成爲具備“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體,它們將如何與人類社會共生? 是否可以讓這些智能體具備人類的善與美,成爲“與人類終極互惠”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成爲冷漠的、純工具性的存在?

圖: 以“理”(能力體系U)與“心”(價值體系V)雙系統爲核心的人工智能理論體系

這種科學與人文結合的“美”,就是朱鬆純30多年來致力於研究的“人工智能的大一統理論”:

“通用人工智能一定不是大模型做出來的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它一定是一個非常美的、簡單的東西。我相信它一定存在,所有的科學都追求用最簡約的模型來解釋紛繁複雜的現象。”

基於多年的學術探索和跨學科研究的經歷、觀察和思辨,朱鬆純用這套著作爲“通用人工智能”正本清源。

《爲人文賦理》:

從通用人工智能視角看中國思想

回溯億年曆程、千年根脈、百年變局

爲中國思想構建數理體系

《爲人文賦理》主要講述如何爲中國思想尋找數理模型與體系架構,指導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將中國思想的先進性轉化成智能時代的強大生產力。

#滑動查看《爲人文賦理》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 探索智能時代科技與人文協同發展之路

郝平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

推薦序二 人文與科技的融合: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學與實踐

鄭南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

推薦序三 具備“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體,將如何與人類社會共生

饒毅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前言 歷史關頭:智能時代的文明與道路

第一部分 爲人文賦理,談通用人工智能與中國思想

億年曆程:文明演化的關鍵

智能與非智能的邊界:“心”的出現

價值系統:先天與習得的價值層次

認知架構:拓展、升維的思維空間

千年根脈:中國思想的五彩線模型

中國思想的五彩線模型

一元多體與多元一體

中國思想“和合”的根源:信息偏差與描述式建模

千年根脈:中國思想的數理解讀

《河圖》《洛書》,中國最古老的數理認知

天圓地方,中國最古老的幾何認知

陰陽,中國最古老的視覺認知

道家的風水:錯誤歸因與場景可供性

《易經》:世界上最早的統計決策模型與隨機計算

占卜:蒙特卡洛採樣

程朱理學:格物致知與數據驅動的概率模型

陸王心學:“心”即是“理”,構建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哲學思想

因果報應,價值的“記賬”系統

禪宗:基於心智模型的高階通信與主觀唯心論

漢字造字:具身智能、心智與會意的妙用

百年變局:爲天地立心的探索

思想概念與關鍵詞的總結

UV失衡: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打造大型社會模擬器:求解未來人類社會UV平衡態

第二部分 “心”與“理”的平衡,談人生意義

初讀文學《赤壁賦》與重讀學術《赤壁賦》

蘇軾的哲思:人生的意義

什麼是“活明白”

當今學子的困惑

初讀文學《赤壁賦》:橫槊賦詩

重讀學術《赤壁賦》:清風明月

三讀哲學《赤壁賦》:“心”與“理”的平衡

人生的有限與無窮:人生的終極價值

入世與出世:心欲與天理的平衡

從人工智能角度解讀“心”與“理”的平衡

社會不朽論:中國價值觀的人生意義與極限值

中國人的“三不朽”

社會不朽論

第三部分 學術人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愛因斯坦評論科學殿堂中的三種人

讀書與科研的功利思想,價值觀的錯位與扭曲

科學殿堂中的三種人

探討思想自由的“清風明月”境界

在士與仕之間遊走,技術與資本的博弈

學術人生的價值與評估:科研的三個時期

三十功名逐一統,八萬里路懷家園

我的家庭教育與初等教育

放棄保研資格,去哈佛大學追求人工智能統一理論

導師的支持

卷積神經網絡不是一個統一理論

不隨波逐流,是性格使然嗎

人工智能這一波熱潮,我們還在追趕嗎

談“錢學森之問”,我們爲什麼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科研的職業化發展

如何看待衆多人工智能學院的成立

中美人工智能差距之我見

當下的人工智能熱潮

科學的前沿與我們的機會

晴耕科研,雨讀金庸

“通班”的寒假作業

人生的參照

學術與江湖,聰明人與矢志不渝之人

胸懷偉大理想,踐行愛國情懷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勇於擔當的傑出人才

人才成長的“中心極限定律”

成長的基本要素

選擇與被選擇

人才成長的關鍵指數:SCI指數

踐行家國情懷

結語 開展有組織科研,實現原創性、引領性科技創新

致謝

參考文獻

搭建人文社科與通用人工智能的雙向連接,促進通用人工智能與中國傳統哲學相互賦能

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標,通俗來說就是要重造能夠匹配人類各種能力與智力、符合人類情感與倫理價值的通用智能體。訓練通用智能體類似於培訓學生,需要賦予其思想(世界觀)、價值取向(價值觀)與行爲規範(人生觀、社會觀),而且除了個體層面,還需要在更大層面上構建智能社會的整體。

因此,通用人工智能的研究與構建文化思想的理論根基是高度相關的。

朱鬆純教授從中國思想中提取精華,將“理心合一”用作AGI的核心哲學思想,反哺AGI發展,繪製AGI的中國路線圖。他在書中探索了人工智能與人文社科深度交叉,建設“新文科”和智能社會治理基地的重要路徑。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認爲,這些著作致力於構建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方法和技術。在方法上,作者從數理建模的視角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方法,對文科學者頗有啓發意義。

開創性地以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論模型來解讀中國思想,如陸王心學、程朱理學

中國思想是根植於人類認知架構基礎上、由“心”驅動、推己及人、在幾千年的世俗社會中演化而來的智慧結晶,中國的價值觀和倫理規範是基於價值判斷的複雜決策體系。

爲此,朱鬆純在書中獨創性地採用了“從通用人工智能看中國思想”的視角,挑選具有代表性的類別如陰陽、風水、易經、禪宗、理學、心學、漢字等,用人工智能數理模型對其進行解讀。

比如:

道家的風水-錯誤歸因與場景可供性

《易經》-世界上最早的統計決策模型與隨機計算

占卜-蒙特卡洛採樣

程朱理學-格物致知與數據驅動的概率模型

陸王心學-“心”即是“理”,構建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哲學思想

從朱教授個人的傳奇經歷,看顛覆性創新的普適性原則

圖:1996年朱鬆純與導師在大學雜誌文章的插圖,圖中心是一個層次的視覺金字塔,兩個箭頭代表了自底向上和自頂向下的兩個計算機制。

純粹的科學家精神:做學問的目的不是追求名利,而是做出獨屬於自己的成果,探尋事物的“第一性原理”

不隨波逐流:不管是選專業,還是選領域,都不要“追着籃球跑”

敢於追求顛覆性創新,不滿足於在別人的基礎上修補

千年根脈:AGI與中國傳統哲學相互賦能,從中國思想中提取精華,反哺AGI發展

《爲機器立心》:

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路線

讓AI不再缺“心”

點亮人工智能的“中國時刻”

《爲機器立心》主要講述發展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路線,主張賦予智能體完備的認知架構與價值體系,從而實現“由數據驅動”到“由價值驅動”的範式轉變。

#滑動查看《爲機器立心》目錄#

[目錄]

推薦序一 探索智能時代科技與人文協同發展之路

郝平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

推薦序二 人文與科技的融合: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哲學與實踐

鄭南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

推薦序三 具備“心”和“理”的硅基智慧生命體,將如何與人類社會共生

饒毅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前言 爲機器立心,以中國之思想創世界之科技

引言 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探源、侷限與出路

難題:直麪人工智能的中國之問

探源:大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

創新:突破數據統計的侷限

出路:探索數據背後的因果與價值

新標:全球首個AGI評級測試標準

回到人工智能的中國之問

第一部分 釐清通用人工智能的3大關鍵謎思

01 ChatGPT等大模型無異於缸中之腦

大模型與缸中之腦

是真的掌握了概念,還是僅僅形成了“隱藏記憶”

爲什麼大模型不是AGI

02 不是鸚鵡,而是烏鴉

未來目標:一隻烏鴉給我們的啓示

人工智能研究的認知架構:小數據,大範式

計算機視覺:從“深”到“暗”

認知推理:走進內心世界

語言通信:溝通的認知基礎

多智能體:獲取、共享人類的價值觀

機器人學:構建大任務平臺

機器學習:學習的極限和停機問題

03 理(U體系)與心(V體系)的對立與統一

智能:各種現象

智能的演化:“生命度”逐漸增強

智能的3個哲學階段

V空間,人類具備先天的價值判斷

U空間,智能體掌握的知識與技能

補充“心”與“理”體系中缺失的部分

第二部分 “1238”,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線圖

04一個框架,兩個系統完備性,三個基本特徵

一個大一統理論框架,讓AI眼裡有活

兩個系統完備性,讓AI的腦袋不缺弦

三個基本特徵,讓AI能完成自主任務

05 八個關鍵問題,讓AI具備三觀

關鍵問題1:認知架構,機器與人如何“志同道合”

關鍵問題2:自我意識能否從智能體中涌現

關鍵問題3:如何讓人工智能具備高水平的社會智能

關鍵問題4:價值驅動是模型進化的“剛需”

關鍵問題5:讓機器人學會人類的價值函數

關鍵問題6:具身智能,知行合一

關鍵問題7:可解釋性是“信任”的前提

關鍵問題8:價值對齊讓人機互信

06 “四通八達”,通用人工智能的藍本

通通: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

通界:通用人工智能大任務仿真平臺

通智測試:通用人工智能評級標準與測試平臺

通境:通用人工智能科研平臺

八達:聯合產業創新,共建產業智能體

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心”與“理”的統一之辯

附錄 評級測試:通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和價值層級劃分

致謝

釐清通用人工智能的3大關鍵迷思

與只能完成預定任務的智能體不同,朱鬆純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具有自主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以及社會協作能力,同時符合人類情感倫理和道德觀念的通用智能體。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破除三個關鍵迷思:ChatGPT等大模型爲什麼不是AGI;不是鸚鵡,而是烏鴉;理(U 體系)與心(V 體系)的對立與統一。

鸚鵡學舌是通過重複訓練實現的簡單模仿,是一種低級智能;烏鴉喝水看似簡單,卻屬於自主推理行爲,是由價值與因果驅動的高級智能,也是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趨勢。

創造性地提出通用人工智能的“1238”中國路線

“1”——一個大一統理論框架,讓AI眼裡有活;

“2”——兩個系統完備性,讓AI的腦袋不缺弦;

“3”——三個基本特徵,讓AI能完成自主任務;

“8”——八個關鍵問題,讓AI具備三觀。

展示了中國通用人工智能的四大原創性科研成果

通通:全球首個通用智能人

通界:通用人工智能大任務仿真平臺

通智測試:通用人工智能評級標準與測試平臺

通境:通用人工智能科研平臺

跨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人文與科技,開創性地將中國思想與人工智能聯繫在一起,這套著作不僅是一次對中華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的深刻思考,也是對未來智能社會發展方向的探索。

“1238”:清晰呈現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國路線圖,人工智能的“中國時刻”必將到來

“數據溯源”:從源頭捋清脈絡,回顧人工智能發展歷程,感受人類邁向“奇點”的征程

滑動查看更多套書實拍圖

03

重磅專家作序,一衆大咖集體推薦!

朱鬆純教授在《爲人文賦理》《爲機器立心》這兩部著作中,對科技與人文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探索視角。

《爲機器立心》主要講述發展通用人工智能的技術路線,主張賦予智能體完備的認知架構與價值體系,從而實現“由數據驅動“到“由價值驅動”的範式轉變;《爲人文賦理》主要講述如何基於人工智能的研究來構建數理模型,解構和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爲更好地汲取優秀傳統文化養分提供了有益借鑑。

這些著作致力於構建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方法和技術。在方法上,作者從數理建模的視角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考方法,對文科學者頗有啓發意義。

——郝平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

朱鬆純教授的這套書不僅是技術著作,更帶有深刻的人文和哲學思考。它不僅提出了一種實現AGI的具體路徑,更重要的是,它啓發我們思考人文與科技、人類與機器、價值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這樣一套書能夠啓發我們以一個全新的視角 來看待和理解智能的本質。無論是AI領域的研究者、從業者,還是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都能從這套書中獲得新知和啓發。

——鄭南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學原校長

人工智能近來的技術突破震撼了世界,而技術突破的背後是人類探索的精神。鬆純兄的探索精神是我們的榜樣。本書從文理融合、跨學科交叉的視角出發,以技術爲度量之尺,以哲學思想爲探索之域,開啓了與讀者共同的探索之旅。這是一場跨越知識邊界的冒險,是一次真正有趣且充滿驚喜的思想旅程。

——沈向洋

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

鬆純的新書不僅是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總結,也是對人類文明躍遷的呼籲。他通過東西方文明智慧鼓勵我們深思“心”如何在智慧體中生髮——這種發自本心的驅動力將是未來智能體超越任務執行、邁向自主創造的關鍵。

——饒毅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鬆純一直追求人工智能領域的大統一——Big AI,這我很贊同。近年來,他又憑藉儒釋道的深厚功底,融會貫通科技和人文大統一,這我很欣賞。很高興這兩本書把他的一系列思考系統整理成冊,“爲機器立心”,“爲人文賦理”,相輔相成,以饗讀者。相信這兩本書會對關注人工智能的科技和人文領域的人士皆有極大啓發。

——羅傑波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教授

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科技與人文的關係是人類文明的亙古主題。面對即將來臨的智能社會,科技如何爲人文賦能,人文如何爲科技引航,無疑是迫切的時代主題。朱鬆純教授的兩本書相互呼應,生動展現出科技與人文的互動,勾勒出可能的未來圖景,值得關心人工智能前沿發展的讀者關注。

——強世功

中央民族大學校長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原部長

全球傑出人工智能專家朱鬆純教授學貫中西、跨越文理,將現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中國古老的儒釋道思想相比較、融通,提出“爲人文賦理”“爲機器立心”,誠東方西方文明互鑑、科學人文相輔相成之嶄新篇章,值得熱愛中國文化的現代讀者高度關注。

——吳國盛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

朱鬆純老師是計算機視覺領域華人的傑出代表,與他相識二十多年,對他在研究中的追求和深入思考一直欽佩有加。過去二十多年,他能夠一直堅持在自己的學術思想上不斷開拓前進,並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理交融的體系。這次很高興看到他的大作出版,也算是對他過去多年思考的系統總結。我相信對大多數讀者來講,這不僅是學術大餐,更是思想盛宴,同時也祝朱鬆純老師的思想能夠在實踐中早日結出更大的碩果。

——陳熙霖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

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視覺專業委員會主任

對於機器人AI行業,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是最至關重要的,其中把握AI發展的趨勢是贏得未來最重要的核心。朱鬆純教授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了AI當下的一些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內容豐富,描述清晰,詳細探討了AI領域最核心、最關鍵的幾個高層問題。這套書非常適合對人工智能有興趣的人閱讀學習,以提升對AI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啓發大家對AI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

——王興興

Unitree宇樹創始人、CEO、CTO

“我們希望北京成爲世界的科創中心,這個科創中心必須有原創的思想、原創的技術路線,不再跟着人家的大模型、AlphaGo跑。我們要有這種膽量、氣魄與定力,在新的科學花園中構造自己的理論。我們這一代人有可能只是做轉移和鋪墊工作,但是我相信我們能夠做成領先世界的成就,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可以貢獻給全人類的成果。”

——朱鬆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