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解析《鬼滅之刃》:同樣受傷的孩子,為何有人成鬼、有人成英雄?
圖/木棉花
諮商心理師志恆近日在講座中拋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童年創傷對一個人而言,究竟是詛咒還是禮物?」他指出,許多人習慣把抗壓性與成長歸因於曾經帶來傷害的人事物,但實際上,更應該感謝的是「那個受了傷,仍願意站起來的自己」。
在文章中,他引用人氣動畫《鬼滅之刃》作爲例子,強調角色們雖多有悲慘童年,但命運卻因爲「遇到誰」而截然不同。他提醒,關鍵往往不在創傷本身,而在於過程中是否有人願意傾聽、相信並給予鼓勵。
同樣受傷,炭治郎成英雄,猗窩座卻成惡鬼
竈門炭治郎雖然家人慘遭屠殺,妹妹又變成鬼,本應陷入無盡的仇恨,但因爲遇到選擇相信他的富岡義勇,以及給予指導與庇護的鱗瀧左近次,他才得以在創傷中找到新的方向。
圖/木棉花
我妻善逸同樣如此,他自小被師父嚴厲逼迫,缺乏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直到遇見炭治郎與伊之助,在夥伴的陪伴下,他才逐漸從害怕孤獨的小孩,轉變成願意守護他人的勇敢戰士。
當一個人能遇到願意傾聽、相信與鼓勵的對象時,創傷便有機會被轉化爲成長的契機。
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成爲惡鬼的角色。猗窩座原本只是個想守護家人的少年,卻因爲經歷絕望與失去,在痛苦無人安慰的情況下,被無慘引誘成鬼,最終讓創傷淪爲仇恨的武器。童磨則自幼被父母當成「神明」的工具,從未真正被真心對待,長大後也失去了同理心,走上冷酷無情的道路。
當受傷的靈魂只遇到利誘、恐懼與污衊,創傷不會癒合,反而會不斷惡化,最終導向毀滅。
圖/木棉花
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熱烈迴應。有留言認同指出:「最喜歡鬼滅刻畫的人性」、「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這篇用鬼滅來比喻太貼切了」。也有網友分享自身經驗,直言「真正的堅強,是敢面對脆弱,把創傷化爲自我療愈的禮物」。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全文如下:
【 #童年創傷是詛咒還是禮物?】
志恆諮商心理師在講座中,拋出了這個問題:
「童年創傷對一個人而言,究竟是詛咒還是禮物?」
爲什麼這樣問呢?他接着說: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說,我們之所以有今日的能力或抗壓性,都要感謝昔日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或事。」
過去,我曾爲此寫過一篇文章,當中提到一句話:「#你要感謝的不是傷害你的人,#而是受了傷還願意站起來的自己。」
可是,爲什麼什麼在童年遭受創傷後,有些人能夠往正向發展,有些人卻從此走向傷害他人或自己的道路?這中間的因素是什麼?
-
我腦海中不禁又想起 #鬼滅之刃 這部動畫。
如果你有看漫畫的版本就會發現,在這部漫畫裡的所有人物幾乎都有着悲慘的童年經驗:被遺棄、受暴、被虐待、身染惡疾、失去雙親、目睹可怕的遭遇等等。
然而,遇到產屋敷曜哉(主公)的孩子們,逐漸往成爲鬼殺隊的方向前進。
相對地,遇到「無慘」的人,則走向「下弦、上弦」的惡鬼之途。
你或許不需要喜歡這部漫畫,卻值得細細品嚐這二者對待人的方式,如何造就出完全不同的人格發展。
-
在漫畫中,主公在面對這些受傷的孩子時,最常用的方式是 #傾聽,讓那些悲慘的故事被細細地聽見;接着是 #相信,相信孩子在這過程中爲了生存,用盡力量、只爲了活得更好,而不是爲了要傷害誰(即使有些方式是不適當的);最後則是 #鼓勵,鼓勵他們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也給予適當的協助。
反觀另一個大反派「無慘」,面對這些受傷的孩子,他所使用的方式是 #利誘,透過將對方變成鬼,強化他們醞釀復仇的恨意; #恐懼,藉由控制與比較,讓他們不得不成爲更兇狠的惡鬼,以避免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污衊,不斷地羞辱這些鬼的價值與能力,讓他們失去自我、並且持續爲無慘效勞。
結果,鬼殺隊的凝聚力變得更強、願意爲對方付出與犧牲;而擁有某種程度不死之身的鬼,反而變得只關注自己、懷疑彼此、毫無對對方的同理心。
-
志恆心理師談到的這個重要因素,就是「貴人」。
面對創傷的孩子,或許我們都改變不了他的生活環境、也改變不了他難受的過去。但若可以提供給他正向的對待,就能幫助他改變對人的恐懼、提升對人的信任,當然,也提升他對於自己的欣賞與價值感。
而這個貴人,或許是身爲老師的你、身爲鄰居的你、身爲親戚的你,或者,身爲願意覺醒的父母、願意改變過往對孩子毒性語言或行爲對待的你。
-
(這篇文章是多年前寫的,適逢電影上映,再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