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無慘從「病弱青年」黑化成「反社會人格」 心理師解析殘酷暴行

▲《無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窩座再襲》在臺上映僅用三天便創下1.7億票房。(圖/翻攝自X/鬼滅之刃X)

記者洪菱鞠/綜合報導

《劇場版「鬼滅之刃」無限城篇 第一章 猗窩座再襲》上映後,短短三天便創下在臺1.7億元的驚人票房,再次證明了這部作品的超高人氣。除了主角們的魅力,故事中殘酷無情的最終反派「鬼舞辻無慘」,不但人類對他感到恐懼,連他輸血培育的十二鬼月都怕他,其複雜的性格特質同樣引發討論,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林萃芬分析,無慘的性格特質若放到現實中,其實與許多暴力施暴者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

▲鬼舞辻無慘。(圖/翻攝自鬼滅之刃IG粉專)

在《鬼滅之刃》中,有各式各樣的鬼,其中活了千年以上、被稱爲「鬼王」的鬼舞辻無慘,不僅是所有鬼的始祖,更是鬼的絕對支配者,而他殘暴的扭曲性格,源於生而帶有的生理與心理創傷。鬼舞辻無慘出生於日本平安時代的富裕家庭,卻體弱多病,青少年時期更罹患絕症,常常徘徊於死亡邊緣,在接受醫術精湛的醫師治療時,他誤以爲醫師的治療方式沒有效,憤而殺害醫師。正因爲這場意外,他發現自己變成了鬼,成爲鬼以後,身體狀況與活着的時候完全不同。

從病弱青年變成一名不死鬼,鬼舞辻無慘的生命目標從「活下去」變成了「延續自身」,也開啓了他長達千年的血腥統治。雖然他擁有超長的壽命以及超強的能力,可是必須長期喝人類的血液才行,同時還有兩大弱點,一是接受日照就會死亡,一是接觸紫藤花就會中毒。

爲了克服這兩大弱點,鬼舞辻無慘製造出能力超強的十二鬼月,他用血液操控十二鬼月,除了替自己尋找「青色彼岸花」,解除被陽光照射就會消失的威脅外,更指使他們對抗鬼殺隊成員,完成自己派遣的所有任務。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圖/時報出版提供)

在《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書中,林萃芬提到,「有一幕『鬼舞辻無慘』跟十二鬼月的對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鬼舞辻會用威脅的語言控制屈服者,堅定告訴十二鬼月:我是不會出錯的,所有的權力都在我手上,我說的話絕對是對的,你沒有拒絕的權利。」這種「權力至上」的思維與掌控,反映出鬼舞辻無慘的反社會人格特質。

林萃芬也指出,鬼舞辻無慘明顯具有攻擊性人格的特質,反應在心理上,攻擊性人格常會有虛榮、野心、自以爲是、善妒、羨慕、貪婪的感受跟情緒。這就是何以自從鬼舞辻變爲鬼後,「產屋敷家族」的出生者都受到詛咒。而攻擊性人格特質的來源是,內在對人的敵意,外在呈現不在乎、自恃獨斷、好勝心強的思考及行爲模式。

此外,只要十二鬼月說的話,讓鬼舞辻無慘解讀有負向意圖,例如若解讀對方在否定自己,對方立刻就會受到殘忍的暴力對待,這種瞬間反彈的暴力行爲,也是他病態心理特徵的寫照。

林萃芬分析,「從心理的角度來看,有嚴重暴行的人,內心都暗藏大量的不平衡、羞恥感,以及自我藐視。他們常常會瞬間改變對別人的態度和行爲,前一刻還愉快的談話,下一刻卻猛烈的攻擊、咒罵對方,咒罵的內容與剛剛的談話毫無關聯。之所以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可能是因爲談話中,聊天者不自覺說了某個想法或感受,觸碰到他內心隱藏的羞恥感,立刻引發他強烈的反彈,之後就很難平復他的情緒。」

鬼舞辻無慘常常混在人羣中,隨意剝奪別人的生命,也很符合無差別殺人施暴者的特質。現實世界中,會任意殺害陌生人的施暴者,對於受害者是誰往往不在乎,施暴前他們的情緒是極度的焦躁不安,內心充滿憤恨,卻又無法用語言表達或是緩和自己的心情,因此當他們找到代罪羔羊時,容易變得狂亂亢奮,進而出手攻擊。

回到現實世界,林萃芬認爲,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若是常常用語言威脅孩子,管教非常嚴厲卻又缺乏時間督導,很少花時間陪伴孩子,也沒有花心思觀察孩子的行爲舉止,親子之間的依附情感薄弱,無形中養成孩子反社會人格傾向。

一般嚴重的暴行都有潛在形成的因素,譬如,父母或師長常常用語言或肢體暴力羞辱孩子,損傷其自尊;或是父母習慣用物質滿足孩子,在情感上卻很少給予溫暖關懷;或是孩子在學校遭受嚴重霸凌等;一旦形成暴力人格特質,就會對別人宣泄敵意,而不會自我檢討。

因此,林萃芬強調,想要減少暴力人格特質的形成,必須重視情緒教育,父母要做孩子的情緒教練,當一個人可以適時的表達和紓解情緒,自然不會訴諸暴力。

★資料摘自時報出版《洞察鬼滅之刃暗藏的心理現象:解析角色人格特質,探索天賦潛能,培養穿越險境的內在勇氣》,作者爲諮商心理師林萃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