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寧:伊犁河之橋(圖)

伊犁河向西奔流,穿新疆伊寧市而過。在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到伊犁河大橋憑欄遠眺,賞“伊水夕陽”生態美景,“橋”見伊犁河,無聲而有力。

與伊犁河大橋東西相伴、橫跨於伊犁河伊寧市段的還有4座橋。這5座建於不同年代的橋,是伊寧作爲伊犁河谷中心城市不斷“長大”的見證,也銜接起南北兩岸的“顏值之變”,勾勒出人們孜孜以求的美麗圖景。

人們在新疆伊犁河大橋上觀賞落日(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每到傍晚,伊犁河大橋至二橋之間幾千畝景觀帶迎來人流高峰。有人打開手機直播河景風光,有人在濱河大道上跑步騎行,還有人在音樂廣場上輕歌曼舞。透過綠意盎然的草木,偶爾還能見到小松鼠等野生動物一閃而過。

這種人類活動與伊犁河自然美景和諧交融的狀態,來之不易。

“浩浩伊江水,春來浪拍天”。曾經,這條徑流量大、流速快、河牀坡度陡的河流,也讓依河而建的伊寧吃了不少苦頭。

自2004年起,伊寧市分批在流經主城區河段兩岸,建設了18.78公里的防洪堤,約束肆意奔流的河水,爲城市裝上“安全門”。並在2010年前後啓動伊犁河兩岸建設項目,包括景觀大道、水系整理、綠化美化及商業配套等,至今累計投入約20億元。同時,伊寧動員各級力量參與,連續十多年在濱河溼地補植原生態樹種25萬餘株,如今蔚然成林。

伊寧市民在伊犁河畔休息(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伊犁河二橋與三橋之間,有片名爲芳草湖的溼地。曾幾何時,因污水外溢,芳草湖黯然失色,異味撲鼻,人們都繞道而行。近年來,伊寧市加大對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同步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工作,提升監管水平。隨着水質向好,芳草湖溼地“容光煥發”,引來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在此繁育“安家”。

伊犁河流淌,美景動人。急流之下,也隱藏着多處高科技水質監測設備。在距離伊寧市主城區最遠的五橋附近,設有國家級監測站點,全天自動採集數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生態環境局伊寧市分局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伊犁河伊寧市段達到國家II類水質,與2023年持平,已在規定保護標準水平之上。

伊寧市段的33公里是伊犁河生態治理的縮影。伊犁河流經新疆數百公里,哺育了流域內的良田、牧場、城市,是名副其實的“母親河”。至今,很多伊寧市民在結婚時,還保持着傳統,來到伊犁河大橋,舉行走橋儀式,與“母親河”分享人生的幸福時刻。

伊犁河畔夜色中“伊犁之風”雕塑(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千年絲綢路,浪漫伊犁河。在伊寧市,漫步伊犁河,似是身處江南。

依託流域兩岸的高品質環境,伊寧市在伊犁河旅遊風景區舉行馬拉松、音樂會、燈會、賽龍舟等文體活動,將濱河兩岸打造爲城市會客廳和民俗文化展示之窗,成爲伊寧的一張生態旅遊名片。

夕陽隱入地平線,河水褪去金色。市民和遊客陸續散去,橋上的車輛漸少,這座絲路名城逐漸進入夢鄉,而新一天的喧鬧又在水清岸綠中醞釀。新華社記者胡虎虎 攝影報道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伊犁河:亞洲內陸的生態與文明紐帶

伊犁河作爲亞洲中部跨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國際河流,以其獨特的地理特徵、豐富的水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成爲連接天山南北的生態與文明紐帶。本文基於權威資料,從地理、水文、生態、歷史及現代挑戰五個維度,系統解析伊犁河的多元價值。

一、流域地理:天山腹地的“水塔”與“綠洲”

伊犁河流域位於天山北支婆羅科努山與南支哈爾克山之間,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總面積約15.1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5.7萬平方公里,佔新疆總面積的3.5%。流域內三條山脈自西向東逐漸收縮,形成獨特的“三山夾兩谷”地貌:北部伊連哈比爾尕山與中部克特綿山之間爲伊犁河谷與喀什河谷,南部哈爾克山與中部山脈之間爲特克斯河谷與鞏乃斯河谷。這種向西開口的地形使流域成爲西風環流的迎風坡,年降水量達300毫米(谷地)至1000毫米(山地),遠超新疆平均水平,被譽爲“中亞溼島”。

流域內冰川資源豐富,1600餘條冰川總面積達2100平方公里,淨儲水量約2300億立方米,年補給徑流量20億至25億立方米,佔地表產水量的13.2%至16.5%。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喀什河三大支流分別發源於汗騰格里峰北坡、安迪爾山南坡和天山北支南坡,在鞏留縣東北匯合後稱伊犁河,最終注入巴爾喀什湖。

二、水文特徵:新疆水資源的“命脈”

伊犁河年徑流量153億立方米(中國境內),佔新疆地表徑流總量的19%,是新疆徑流量最豐富的河流。其徑流特徵呈現“三源互補”模式:特克斯河年徑流量86億立方米,佔流域總量的56%;喀什河39億立方米,佔比25%;鞏乃斯河20億立方米,佔比13%。支流霍爾果斯河雖流程短,但年均徑流量達10億立方米,對流域水資源調節作用顯著。

流域水能蘊藏量700萬千瓦,佔新疆總量的21%,可開發裝機容量300萬千瓦,佔新疆開發條件優越水力資源的30%。卡普恰蓋水電站等工程的建設,使伊犁河成爲中亞重要的能源走廊。然而,跨境水資源分配問題日益凸顯:哈薩克斯坦在伊犁河中游修建的卡普恰蓋水庫導致下游水量減少,巴爾喀什湖面積萎縮,鹽度上升,生態風險加劇。

三、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

伊犁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達90%,是新疆生態最完整的區域。低山帶爲優質春秋草場,中山帶分佈茂密雲杉林,高山帶爲夏季牧場,形成垂直生態梯度。鞏留、新源、特克斯等地保存的野果林,是第四紀冰川孑遺植物的集中分佈區,其中野核桃、小葉白蠟等樹種具有重要科研價值。

流域內溼地資源豐富,淡水沼澤面積達20萬公頃,新源縣蘆葦叢面積4萬公頃,年捕魚量約300噸。鳥類資源尤爲突出,曾記錄到119種鳥類,包括黑鸛、白尾海雕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四爪陸龜作爲全球瀕危物種,其最後棲息地位於霍城一帶,凸顯了伊犁河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戰略地位。

四、歷史文明: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

伊犁河流域是古代遊牧民族的重要棲息地。公元前3世紀,塞人在此繁衍;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烏孫國成爲漢朝“斷匈奴右臂”的戰略支點。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的和親,使伊犁成爲中原王朝與西域政治聯姻的見證地。清代林則徐在伊犁推行“坎兒井”水利技術,主持開鑿阿克玉斯坦渠(今皇渠),灌溉農田10萬餘畝,推動當地農業發展。

流域內文化遺產豐富:惠遠古城作爲清代伊犁將軍府駐地,保存完整的八卦城佈局;特克斯八卦城以《周易》八卦圖爲藍本,體現傳統規劃智慧;伊寧六星街融合俄式建築與維吾爾族民居,展現多元文化交融。

五、現代挑戰:發展與保護的平衡

當前,伊犁河流域面臨多重挑戰:

伊犁河作爲天山腹地的“生態明珠”,其價值不僅在於水資源與生物多樣性,更在於承載的文明記憶與跨境紐帶功能。面對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壓力,唯有通過國際合作、科學規劃與技術創新,方能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統一,讓這條千年古河永續流淌。

責任編輯:程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