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華人的異鄉團圓飯和家庭新定義
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海峽時報》2月1日文章,原題:遠離家人過春節 2024年,爲慶祝我在澳大利亞珀斯度過的第一個春節,我和我的愛爾蘭裔澳大利亞伴侶以及他的成年子女們在一家中餐館共享了豐盛晚宴。珀斯每年1月氣溫通常高達35攝氏度,即使開着空調,餐館裡依然悶熱。餐桌上擺着龍蝦麪、豬蹄和魚生,我給每個人都發了紅包。即使與新加坡的親人相隔千里,我仍希望能在這個新的家鄉建立一些春節傳統。看着他們滿臉汗水卻耐心陪伴的樣子,我心中涌起一股感激之情。但我也意識到,其實不必擠在春節人潮中和數多華人爭搶餐館座位。
又是一年,蛇年悄然而至。今年因寵物犬麥迪要做手術,我未做任何春節安排。這時伴侶的兒子發來短信詢問:“今年有春節安排嗎?”這讓我爲自己竟需他人提醒籌備年夜飯而慚愧。我回電告知將在家中簡單聚餐,並準備象徵富貴的魚生沙拉。
珀斯這座多元文化之城,農曆新年不僅是華人的慶典,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居民都參與其中。作爲新移民,我試圖在這裡建立一些維繫文化根源的儀式感。父母當年從中國移居新加坡後,始終堅守春節傳統。團圓飯是年度盛事,母親會提前採買燒鴨燒雞。隨着父母年邁,團圓飯日漸簡化。雙親離世後,我們兄妹延續火鍋聚餐傳統,但親人散居海外讓團圓成爲奢望。
春節不僅僅是與家人團聚的時刻,也是一個讓人思考“家”的意義的節日。我在新加坡長大時,對家庭的概念非常傳統,血緣關係是家庭的紐帶,社會政策也圍繞這種家庭模式制定。隨着人生閱歷的增長,在珀斯展開新生活的我,逐漸接受與血親相隔千里,並開始與澳大利亞的“家人圈”有了羈絆。除了伴侶和寵物犬,合租夥伴也逐漸成了我們的親人。我意識到,家人不只是那些有血緣關係的人,還有讓你產生歸屬感的人。家庭形態可以千差萬別,傳統的核心家庭模式或許是許多人婚姻的理想形態,但它並不必然等同於幸福。在一些看似“正常”的家庭中,可能隱藏着忽視、操控甚至虐待。
近年來,新加坡的家庭政策也變得更加包容。2022年新加坡社會及家庭發展部發佈《爲家庭打造的新加坡2025》,明確支持低收入、離異、單親、特殊兒童等各類家庭,承諾“每個孩子不論父母婚姻狀況,都享有教育醫療保障”。這意味着,新加坡正邁向一個更加多元化和包容的社會。在這個春節,無論我們身處何地,願我們都能珍惜身邊的人,也爲那些無法與家人團聚或在家庭關係中掙扎的人送上溫暖的祝福。(作者蔡美芬,朱迪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