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健忘、睡不好?醫揭關鍵:腦與心「對話線」卡住了

醫師建議時間有限者可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示意圖/ingimage

不少人飽受心跳忽快忽慢、記憶力下降、睡不好等困擾,檢查卻找不到明確病因。對此,臺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指出,最新醫學研究顯示,這些症狀可能與人體內一條被忽視的神經通道——「腦—心軸」功能失調有關。

刊登於本月初「Physiological Reports」期刊的一篇醫學綜述指出,大腦與心臟之間存在一條高速的雙向神經通訊系統,稱爲「腦—心軸」(brain–heart axis)。張家銘解釋,大腦會透過神經訊號調控心跳速度,而心臟的感受也會反饋給大腦,協助調節情緒與身體節奏。當這條線路運作順暢,整體身心狀態也會更穩定。

然而,若長期久坐、壓力大或缺乏運動,腦—心軸的通訊將受到干擾。「當這條線路打結,大腦容易亂放電,心跳也變得不穩定」,張家銘指出,這不僅會導致疲憊、焦躁感,更可能增加心律不整、中風與神經退化的風險。

張家銘表示,運動是啓動腦—心軸修復的關鍵,有助於激發兩種重要分子:

他提到,運動不必追求高強度,「生活裡的小動作就是大刺激」。平時起牀後多伸展、原地踏步,多爬樓梯、走路代替搭車,晚餐後散步15分鐘。這些累積下來的中強度活動,只要每日達15至30分鐘,即可有效活化腦—心軸。

針對時間有限者,張家銘也建議可嘗試「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如:快走1分鐘、慢走2分鐘,反覆進行10至15分鐘;騎YouBike時交替加速與放鬆踩踏等,這種交替運動模式已被研究證實能快速促進BDNF與VEGF分泌,不僅強化腦神經功能,也有助心律穩定與情緒調節。

他最後強調,運動的目的不是變成運動員,而是找回身體與情緒的節奏,「只要每天願意多動一點點,身體就會回報你十倍的清晰與穩定。」從現在開始,每一次的活動都是對大腦與心臟的健康投資,無論年齡,只要願意跨出第一步,就有機會打通這條珍貴的「腦—心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