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透視AI應用新場景

新華社上海7月28日電 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透視AI應用新場景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董雪、龔雯、陳浩明  氣象模型爲災害性天氣防禦搶出“安全緩衝期”,工業智能體“能行會動”自主完成生產指令,“AI4S”在量子計算、生命科學、深空天文等領域全面開花……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應用已開啓“加速跑”。  從首發首展到全球落地,從單點賦能到系統重構,從工具輔助到範式革命,人工智能帶來的新動能正加速顯現。

災害預警:提前15至45分鐘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氣象領域的AI“超級裝備”引發關注,更早、更精準的預警爲城市災害性天氣防禦搶出一段“安全緩衝期”。  上海今年推出了“雨師”和“扶搖”兩款模型。上海市氣象局局長馮磊介紹,強對流天氣由大氣強烈垂直對流運動引發,有突發性強、局地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雨師”能更清晰地刻畫雷暴單體的立體結構,可將預警時效提前15分鐘至45分鐘。  “扶搖”則聚焦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尤其是短時強降水和雷雨大風,可將氣象預報更新頻次從小時級提升至10分鐘級,並有望把預警的精細程度深入到街鎮一級。  部分模型已“身經百戰”。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自2024年6月中國氣象局發佈人工智能氣象預報“風”系列模型“風雷”“風清”“風順”以來,短、中、長期預報預警精準度顯著提升,可在3分鐘內生成未來15天、25公里分辨率的全球氣象預報產品。  有點式賦能的AI模型,也有全面綜合的智能方案。開幕式上,中國氣象局發佈全民早期預警中國方案“媽祖(MAZU)”,“MAZU-Urban”城市多災種早期預警智能體以人工智能技術爲核心引擎,深度融合先進算法與多源數據,搭載雲端早期預警系統產品、氣象開源模型等。  記者採訪瞭解到,這一智能體有三種終端顯示形式,分別服務氣象與應急管理部門、港航等行業用戶和公衆,今年1月以來已在亞洲、非洲及大洋洲的35個國家和地區試用。  “人工智能技術有高效的計算和多源數據融合能力,正成爲連接氣象預報、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的關鍵紐帶,以及突破傳統預報侷限的‘金鑰匙’。”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說。

產業賦能:從“工具”邁向“共生夥伴”

不僅“能說會寫”,還“能行會動”。記者在展區現場看到,人工智能快速滲透到工業製造、電商直播、醫療健康等衆多產業的“毛細血管”,帶來效率和質量的飛躍。  西門子今年首次參展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帶來了其工業智能體系統的“中國首秀”。當工作人員向它提出一個任務,它迴應的不只是“對話”,更是一串“行動”——拆解任務、查找根源、提出解決方案、發出操作指令,全程自主決策和行動。  例如最常見的“追加訂單”,只需要向智能體發出一條自然語言指令,比如“加單500件某產品”,智能體隨即開始規劃工作流程,直至生產完成,產品自動進入物流環節。  “現在,全球有200多家企業、超過15萬名工作人員在和這個智能體系統緊密協作,該系統預計今年內在中國落地。”西門子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肖鬆說。  在展區,由騰訊帶來的一位“奇妙數字人”引來不少觀衆駐足。現場負責人介紹,“奇妙數字人”打通了從文本、視覺到語音的內容生產流程,商家素材綜合生成效率提升50%、直播帶貨成本最高降低90%,主要應用在電商、教育、金融等行業。  智醫助理、患者問診、智能影像……“AI+醫療”是科大訊飛展區的亮點之一。“‘智醫助理’可以爲醫生提供全流程的臨牀輔助決策支持,已覆蓋全國超過7萬家基層醫療機構,幫基層醫生把好診療‘第一道關’。”科大訊飛副總裁吳駿華說。  大會期間發佈的2025人工智能十大趨勢報告顯示,人工智能的下一發展階段,不只是模型能力的競賽,更是從模型到平臺再到場景的綜合能力比拼,即打造“離產業更近的AI”。報告還顯示,2025年是人工智能從“工具”邁向“共生夥伴”的關鍵節點,人工智能將成爲每個人的數字助理、每個行業的增長引擎,也將成爲推動社會結構變革的全新起點。

科學發現:向規模化創新邁進

大模型誕生以來,“AI4S”一詞迅速走紅。“AI4S”全稱是人工智能驅動科學發現,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在數據挖掘、模型構建與跨尺度推演上的優勢,突破傳統科研範式,在複雜系統中發現新規律、解決重大科學問題。  記者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採訪發現,“AI4S”已從佈局期邁入突破期。202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用人工智能技術解碼蛋白質的科學家,現在,科研人員開發出了大模型定向改造蛋白質。  “自然界中參與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有20種,一個蛋白質分子一般由幾十個乃至數百個氨基酸組成,以往靠經驗提升蛋白質的功能無異於‘大海撈針’。”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天鶩科技首席科學家洪亮說,只需要提供蛋白質的序列信息,大模型就可以快速給出一批改造方案,結合實驗驗證即可得到最優結果。  “AI4S”的突破不僅體現在生命科學領域,還在各領域全面開花。大會期間,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多家頂尖科研機構及企業發佈十項突破性科學智能聯合創新成果,覆蓋量子計算、生命科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深空天文等多個關鍵領域。  從60毫秒完成2024個量子比特的無缺陷排布,到自主發現並驗證癌症治療新靶點;從單細胞級別精準檢測癌症,到分鐘級生成飛行器設計方案;從預測超導材料性能到追蹤太空碎片……一項項成果標誌着人工智能正在刷新科學發現的新範式。  “‘AI4S’正從1.0邁向2.0。人工智能正以體系化的方式賦能科研全生命週期,推動科學發現向規模化創新邁進。”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白磊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