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在古絲路起點擁抱世界——陝西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觀察

新華社西安5月24日電 題:在古絲路起點擁抱世界——陝西打造高能級對外開放平臺觀察  新華社記者賀佔軍、鄭昕  初夏西安,晴光瀲灩;灞河之濱,楊柳拂岸。  2023年5月,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同種下寄託着美好期待的六棵石榴樹,已在這片土地紮根生長,枝繁葉茂。不遠處,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在西安國際會展中心火熱舉行。  作爲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和向西開放的前沿,陝西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爲強陝興秦的關鍵一招,以通道能力爲基礎,以政策創新爲驅動,以產業集羣爲核心,以國際化服務爲紐帶,加快構建全域開放體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  昔日長安商賈雲集、貨通天下的盛景,如今在中歐班列轟鳴與絲博會人潮中再現。古老絲路起點,正以全新姿態熱情擁抱世界。

構建內暢外聯開放通道

5月22日,西安港一片繁忙。高聳的龍門吊有序起落,與貨車配合裝卸貨物。不遠處,一列中歐班列(西安)鳴笛啓程,滿載着汽車、機械配件和家用電器一路駛往德國杜伊斯堡。至此,中歐班列(西安)今年已開行超2500列。  內暢外聯的高水平開放通道正在中國西部形成。近年來,陝西加速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貿易通道體系,藉助陸港、空港等外向型平臺,從單一線路發展到網絡化佈局,努力成爲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在絲博會開幕首日的中歐班列(西安)全球合作伙伴對接洽談會上,400餘位國內外交通運輸領域專家學者共議推動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高質量發展。土耳其交通部長阿卜杜勒卡迪爾·烏拉洛格魯表示,由西安經土耳其至歐洲的貨運線路,將把西安通道的樞紐優勢轉化爲沿線共享的發展資源。  “我們希望加快構建起持續對話機制,促進各國在物流運輸領域高效合作,努力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他說。  中歐班列(西安)是通道建設的亮眼名片。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發展,其國際幹線已達18條,線路佈局日趨多元、輻射能級持續提升、班列內涵不斷拓展,從開行初期百餘列躍升至2024年的4985自然列。  2024年,陝西陸運進出口687億元,空運進出口2409.4億元,分別增長37.6%、17.5%,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額佔比提升至58.1%。  國際貿易頻創新高,離不開越織越密的全球物流網絡。中歐班列(西安)已從之前的每週“兩去一回”加密至“四去三回”,實現雙向高頻運行。今年以來,西安國際港站已先後8次刷新該站中歐班列日裝車紀錄,單日裝車最高達1530車。  以大開放促大開發,從“通道經濟”邁向“樞紐經濟”,陝西步伐鏗鏘。不僅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穩居全國前列,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也在加速推進,吸引各地貨物前來西安集貨發運。  “相信我們的合作能夠持續提升全程供應鏈服務能力。”中遠海投(廈門)供應鏈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偉在會上告訴記者,來自中歐、中亞的貨物可以從西安分撥到全國各地,廈門碼頭也將與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緊密連接起陸海通道。

建好自貿區擴大制度型開放

往年的絲博會,從事跨境電商的“新西安人”元朝輝總會穿梭在展廳與論壇接洽客戶、交流經驗。而眼下,他正在新疆霍爾果斯把國內的鮮切花發往中亞國家,還給鮮花品牌起了一個對他意義非凡的名字——“長安花”。  藉助中歐班列遍及歐亞的物流網絡,元朝輝從起初用幾部手機做代購,到如今管理涵蓋汽車、食品、日用品等的綜合性跨境電商平臺,親歷了中國與中亞的距離不斷拉近。他也深深感慨把公司註冊在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所享受到的便利,讓身在外地的他只需動動手機就能實時查看交易、通關等動態。  絲博會期間的中國—中亞“絲路電商”深化合作圓桌會上,西安滻灞國際港管委會副主任許曼說,在“中歐班列+跨境電商”模式推動下,自2021年5月以來,西安跨境電商專列已累計開行525列,發運貨物2.6萬餘櫃、貨值超100億元。  作爲陝西制度型開放的核心載體,陝西自貿試驗區在大力發展外貿新業態的同時持續深化通關便利化改革,讓很多和元朝輝一樣的創業者“一路生花”。  貨運量的提升,讓連接着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與西安綜合保稅區一條2公里的道路一度陷入擁堵。陝西首創“區港一體化”監管模式,在西安綜合保稅區內實現海關、鐵路手續一站式辦理,使貨物出區時間由2天壓縮至2小時內,出口通關時間從1.6小時縮減到48分鐘。  單單這一舉措,每年就能爲企業節省物流成本約3000萬元,這是陝西自貿試驗區運行八年來深挖陝西外貿經濟潛力的縮影。從分散運營到系統集成,從物理聯通到規則銜接,陝西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創新案例985項,38項改革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形成多維度制度型開放成果。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表示,陝西自貿試驗區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國際資源,讓陝西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加強,規則標準“軟聯通”水平也大幅提升。  “陝西自貿試驗區在全省1/1700的面積上貢獻了70%進出口額,實際利用外資佔全省1/3以上,累計實現貿易值2.31萬億元。”陝西省商務廳副廳長、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孟軍說,陝西將持續推進全鏈創新、全域開放、全面改革,在多個領域深化創新實踐,在服務國家戰略中提升能級。

做強產業集羣蓄積開放勢能

本屆絲博會上,幾輛“大身板”的陝汽新能源車輛開進展廳,吸引了不少目光。陝汽集團此次攜十餘家供應鏈、產業鏈企業參展,展現在共建“一帶一路”融通發展方面的綜合優勢以及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成果。  這家西部車企通過屬地化渠道運營方式、“一國一車”產品戰略不斷完善全球網絡,2024年出口6.3萬輛、同比增長11.5%,今年一季度仍保持着1.4萬多輛的出口規模。  由中智科儀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手持式穿透成像儀,同樣在展會上引來觀衆圍觀、體驗。公司聯合創始人金鵬程說,這款產品可以透過車窗、煙霧等干擾物質利用光飛行的時間差成像,在技術上屬於國際領先水平。這家企業的成像設備已應用在全國上百家單位的交通、消防、焊接等場景中,在2024年產值突破6100萬元。  資源集聚和創新能力是高能級開放平臺的重要指標,依託科技創新引領的產業發展優勢,陝西積極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以“港產貿城”深度融合驅動外向型產業鏈加速集聚,在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中強動力、增活力。在參展者看來,陝西豐富的人才儲備和產業基礎,爲企業快速實現技術迭代、提升“走出去”競爭力提供了強大支撐。  “多年來,絲博會架起了中國智慧、中國技術對接海外需求的橋樑。”陝西省科技廳對外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劉磊在會上告訴記者,在這裡展示成果、接洽客商,不少企業圓了“出海夢”,並持續借助本地的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提升了海外知名度與市場佔有率。  作爲古絲綢之路起點,西安在開放大格局中再次站在聯通中外的“十字路口”。絲博會自舉辦以來,累計吸引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萬名境外客商參展參會,簽訂利用外資項目合同總投資額超560億美元。  “絲博會成爲助力陝西實體經濟發展、促進向西開放的重要平臺。”本屆絲博會執委會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陝西省商務廳副廳長張文政表示,絲博會未來還將繼續以深化互聯互通爲重點,以擴大經貿合作爲目標,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打造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投資合作交流的高能級開放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