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澳報》民進黨與罷團發生「拗撬」「大罷免」會否消風?
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宣佈直接介入「大罷免」,各縣市黨部及所有黨公職服務處轉爲「民主連署站」。但與全臺罷團代表集會商討如何合作時,卻是發生齟齬,鬧得相當不愉快,甚至不歡而散。(資料照,陳君瑋攝)
由民進黨推動,民進黨側翼罷團執行的「大罷免」,似乎是「如火如荼」,持續升溫,而民進黨中央則見獵心喜,終於撕破面紗,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3月19日正式宣佈直接介入「大罷免」,宣示即日起大進場「蹽落去」,全力協助公民團體,各縣市黨部及所有黨公職服務處轉爲「民主連署站」,代收全臺罷免連署書、協助招募及訓練志工、維護公民行動不被侵擾、協助文宣擴散、協助後勤及行政作業。
按照一般規律,民進黨中央從幕後轉爲跑到臺前,全力支持及協助罷團,應當能使「大罷免」火上加油。但最新傳來的消息卻是,民進黨中央第一次與全臺罷團代表集會商討如何合作時,卻是發生齟齬,鬧得相當不愉快,甚至不歡而散。雖然在消息傳出後,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直指這是有人「見縫插針」,但多家媒體都有同樣的報導,甚至作爲民進黨「喉舌」的《自由時報》還報導得繪聲繪影,因而是確有其事,所謂「見縫插針」,只不過是民進黨人向來的「倒打一耙」輿論戰術的再次運用而已,但卻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暴露了事實的真相。
據包括《自由時報》在內的各種不同政治傾向的媒體昨日披露,民進黨中央24日晚間與全臺罷團開會,超過30人到場,部分罷團線上參與。民進黨中央包括副秘書長何博文、翁世豪、組織部主任張志豪、發言人吳崢,及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均出席,「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的辦公室主任廖顯仁「盯場」。會議近兩個小時,全程幾乎都由何博文主要發言、張志豪補充,廖顯仁沒說話。
何博文向罷團代表表示,民進黨民意代表的服務處變成爲連署站,要求連署責任額爲全臺議員得票數百分之三十,並要建立機制,確保議員收到的連署書給罷團窗口,另也提及會協助借場地、辦活動由議員陪同「壓場」,避免遭警方刁難等。
但罷團卻不領情,反而質疑如何保證連署書的品質,若由議員服務處協助,正確率偏低,因爲議員助理對連署書標準與罷團不同,罷團採較嚴格標準,假設議員責任額是三千張連署書,扣除品質不好的連署書,對罷團來說杯水車薪。
另外有罷團認爲責任額的設計,恐導致部分地區配額不足,例如都會區罷免連署「很熱」,有些不用議員幫忙,或是已和議員配合得很好,而需要援助的反而是臺東、花蓮,在地議員少,換算百分之三十的額度,能進補的數量不多,效益不大。
據報導,就連柯建銘都反對「百分之三十責任額」,直批如同「腳趾般的額度」,現在是歷史的一刻,「大罷免」民進黨應該負起全責,自己完成任務,民進黨應該直接衝到超過二階門檻,沒有額度上限。如果要公民團體承擔,民進黨怎麼稱自己爲最守護臺灣的政黨?柯建銘當場表示會與高層再溝通。
有與會人員形容,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會議,而且公民團體反替民進黨「上一場民主震撼課」,當副秘書長何博文向罷團宣佈議員連署責任額爲「得票數的百分之三十」時,罷團不僅反應冷淡,還問出犀利問題,似乎對此策略不埋單,讓何博文當場臉色凝重。因此,有罷團人士悲觀預估,二階連署通過選區可能從上看20區,下修至10到15區。
民進黨中央之所以提出黨籍縣市議員「責任額」的決策,表面上是爲罷團助一把力,爲罷團徵集連署書「添磚加瓦」,但卻是在折射了「體制」的「按部就班」痼疾的同時,也暴露了民進黨中央要把「大罷免」的「功勞」掠爲己有的意圖。這當然讓那些早在去年7、8月間就醞釀罷免部分國民黨「立委」的罷團,相當「不爽」。
而且,也讓罷免團體擔心,他們及民進黨所嘲諷的由國民黨發動的罷免民進黨「立委」所徵集到的連署書合格率偏低的情況,可能會在「百分之三十責任額」的背景下,民進黨縣市議員爲了完成任務,將會「五十步笑百步」地重蹈覆轍,這也是當晚罷團質疑合格率將會偏低的原因。
而且,在一些民進黨縣市議員當選率偏低,或是人口疏落的鄉村,這個「百分之三十責任額」,可能會適得其反,於「大罷免」無補。正如有罷團代表所指,民進黨在花蓮縣僅有3名議員,3人在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中總計得到1萬1203票,以百分之三十換算約爲3361份連署書,對第二階段「門檻」的1萬9377份連署書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另外,《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已經參與了第一階段連署的選民,不能參加第二階段連署。對此,已經操作過第一階段連署的罷團,可能對曾經參與第一階段連署的選民會有記憶或印象,發生差錯率的機會較低;而民進黨藉縣市議員在第二階段連署才加入,就缺乏罷團的「辨識度」,這也是罷團對民進黨藉縣市議員徵集的連署書「合格率偏低」的疑慮所在。
在民進黨中央與罷團發生「拗撬」而導致不愉快之下,罷團雖然仍將會「趁熱打鐵」,但可能因爲對民進黨中央不滿,而「冷待」民進黨的支持。因而兩者將難以扭成一股繩。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大罷免」消風,即使是有部分「罷免案」能夠成立,在第三階段投票時,也將會受挫,重演「罷免基隆市長」被否決的一幕。
(本文來源《新華澳報》,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