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人壽基金會推長者「口述歷史」 吳欣盈:盼讓長者找回自我價值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吳欣盈(左一)說,口述歷史讓長者從被照顧者,成爲創作者與文化傳承者,讓長者透過社會參與,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左二起爲衛福部長石崇良、國健署長沈靜芬、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記者林琮恩/攝影

我國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衛福部多項政策提出「靈性關懷」,盼協助長者整理人生,面對最後生命里程。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也提出相關計劃,從國外引進「口述歷史」計劃多年,已陪伴逾15萬長者結合藝術創作、舞臺劇等,零下生命故事,董事長吳欣盈說,口述歷史讓長者從被照顧者,成爲創作者與文化傳承者,讓長者透過社會參與,重新找回自我價值。

新光人壽基金會2005年開始,從美國引進口述歷史計劃,持續推動20年,盼改變社會對「老」的刻板印象,基金會今天在第六屆臺北國際照顧博覽會中,展出「口述歷史20週年—創齡藝術館」,副總統蕭美琴到場參觀,與吳欣盈等人針對改善臺灣超高齡社會的創新模式交換意見,並對基金會多年努力表達認同。

新光人壽基金會指出,口述歷史過去20年間,走入全臺805個機構、179所學校,吸引逾10萬人次學生參與,推出17出生命劇場舞臺劇,培訓555位專業帶領者,3570位藝術志工,完成3千餘本生命故事書,相關經驗分享至全球,2016年在美國華盛頓參與創意老化年會,爲在場唯一主辦單位邀請的亞洲團隊,並兩度邀請美國退休人協會來臺,促成臺灣首度列入「全球銀髮競爭力報告」。

吳欣盈說,「口述歷史」讓長者從被照顧者成爲創作者與文化傳承者,透過藝術療愈與社會參與重新找回自我價值,慈善是社會的第三力量,我們與政府並肩改善臺灣超高齡社會的問題,讓世界看見臺灣,我們讓長者從被照顧者,搖身一變爲創作者、敘事者、社會參與者、文化傳承者,從個人福祉出發,擴及至文化保存、藝術教育與社會創新,乃至於跨族羣、跨世代的共榮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