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盈推「口述歷史」20年:讓長者從被照顧者變成創作者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吳欣盈(後排右五)自2005年自美國引進「口述歷史」計劃,包含「傳承藝術」、「活化歷史」兩項方案。二十年來已陪伴超過十五萬名長者留下生命故事,並結合藝術創作、舞臺展演與世代共融,翻轉社會對「老」的刻板印象。圖/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提供
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自2005年自美國引進「口述歷史」計劃,包含「傳承藝術」、「活化歷史」兩項方案。二十年來已陪伴超過十五萬名長者留下生命故事,並結合藝術創作、舞臺展演與世代共融,翻轉社會對「老」的刻板印象。副總統蕭美琴今日也於「創齡藝術館」參訪,肯定基金會的努力。
基金會董事長吳欣盈指出,「人生需要麪包與玫瑰」,醫療與保險能守護身體,但長者更需要心靈的慰藉與人際互動。她回憶早年在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接觸銀髮藝術治療時,就思考如何將藝術帶回臺灣,讓長者不只是被照顧者,而是文化傳承者與創作者。
吳欣盈表示,許多長者一開始習慣以「訓話」的方式表達,但在引導之下逐漸打開心門,開始說出自己的故事,甚至有人在年長後圓了年輕時的明星夢。她強調,家人的支持十分重要,「而且,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記錄。」
20年來,「口述歷史」已走進全臺805個產官學機構、179所學校,吸引逾10萬名學生參與,並推出17出生命劇場舞臺劇,完成3,000多本生命故事書,培訓上千名帶領者與志工。該方案更將臺灣經驗分享至全球17個城市,展現銀髮軟實力。
新活藝術創辦人康思雲表示,亞洲許多國家對「傳承藝術」專案十分關注,未來十年將致力把臺灣經驗推廣到更多國家,讓不同地區的長者也能借由藝術參與,留下自己的人生篇章。
「我們希望帶領者不只存在於專案活動,而能延伸到家庭裡,陪伴長輩走過人生後半段,」活化歷史首席講師蔡櫻如則說,希望更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把藝術陪伴化爲家庭的一部分。
「我們讓長者從被照顧者,搖身一變爲創作者、敘事者、文化傳承者,」吳欣盈強調,慈善是社會的第三力量,未來基金會將持續攜手各界,記錄並傳承更多生命的聲音,共同譜寫下一個二十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