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升溫急診恐爆量 「在宅急症照護」有望成分流關鍵

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針對急性病症如肺炎、尿路感染及軟組織感染個案,提供居家醫療,讓病患在最熟悉環境中接受醫療照護,也解決急診壅塞問題。(馮惠宜攝)

國內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疾管署預估6月底至7月初將迎來疫情高峰,單週確診數恐突破20萬人。面對可能重演的急診大塞車,去年7月由健保署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簡稱HAH)」能否扮演分流角色、緩解醫療量能,再度成爲關注焦點。

HAH計劃針對肺炎、尿路感染、軟組織感染三類常見急症,提供病患住院等級的居家醫療照護,盼病患能在家中安心療養,也讓醫療資源集中在更重症的患者身上。根據健保署統計,自2025年1月至4月1日,中區已有32家院所參與試辦,共收案252件,其中尿路感染佔比最高,達52%。期間已完成照護222件個案中,三類病症的平均照護天數皆未超過目標,顯示居家照護具備可行性與成效。

然而,計劃推行近1年,部分民衆對於HAH仍存疑慮。尤其「一旦進入在宅急症照護,就不能使用長照服務」的錯誤認知,成爲民衆接受意願偏低的主因之一。對此,臺中市衛生局強調,HAH並不排除長照服務的介入,實際上兩者可以無縫接軌、並行運作。

依衛生局資料,自2024年7月至2025年4月底,在宅急症共同照護小組共轉介67人(計68人次)使用長照服務,其中59人(計60人次)在接受HAH期間,長照服務並未中斷。這些個案以尿路感染爲大宗(34人次,佔57%),其次爲肺炎(23人次)及軟組織感染(3人次)。未接受長照者,則多爲家中已有照顧人力,或不符長照申請條件。

衛生局補充說明,HAH期間僅排除部分長照項目,例如到宅沐浴車、陪同外出與就醫等服務;其他如居家喘息服務則可正常申請,只是不建議使用社區式與機構式喘息,以維持居家醫療的連續性與效率。

「居家醫療是未來趨勢,但制度與服務的銜接是否順暢,將是成功與否的關鍵。」有醫師指出,HAH成敗關鍵在於實務操作的整合,唯有讓病患與家屬安心,並能獲得不中斷的照護,才能真正扛起分流急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