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財劃法砍捷運補助 交通部籲地方「扛起責任」自補缺口

新版財劃法砍捷運補助,交通部籲地方「扛起責任」自補缺口。臺北捷運。(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新版《財劃法》上路,臺北市、臺中市及高雄市皆反映中央砍捷運建設補助款,擬再向中央爭取。交通部今晚表示,修法後交通部公共建設預算砍半,如今地方政府財政較過去健全,應扛起責任,主動展現有效的財政調度能力,像臺北只要撥十分之一稅收分配、臺中只要撥七分之一,就可因應捷運建設所需。

交通部政務次長伍勝園18日晚間迴應地方捷運補助遭砍爭議。(交通部提供/蔡明亙臺北傳真)

交通部政務次長伍勝園透過影片說明,地方自治事權必須迴歸,交通部要強調,中央團隊從來不是局外人,始終是地方最有力後盾,在交通建設上,中央沒有缺席,共同承擔。

伍勝園舉例,明年度交通部原提報2200億元的公共建設預算,當中包含對地方像捷運建設的補助經費,但因《財劃法》修法,中央財源重新分配後,交通部實際只獲得1101億元,預算被砍半,但即便如此,還是盡力在全臺的公平性與急迫性間取得平衡。

他也說,今年臺北市光從《財劃法》修法中,就多了452億元的稅收分配,只要撥出其中十分之一,就有能力編足捷運建設所需;臺中市也是如此,新增295億元收入,只要撥出七分之一,就足以讓捷運工程順利推動下去,不必停擺。

伍勝園提到,地方政府其實有能力自己補上缺口,該怎麼分配調度,地方政府要有責任感,要扛起責任,這些新增財源本就是讓地方更有彈性與力量規畫重大建設,交通部誠懇地提醒,拿到錢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怎麼用?用在哪?都是地方政府要回應人民的地方。

伍勝園表示,現在地方政府的財政結構比過去健全很多,中央不逃避責任,會持續提供製度與資源的支持,但地方更要展現主動、有效的財政調度能力與建設規畫能力。

伍勝園強調,在統籌分配款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要以市民需求爲優先,編足捷運與軌道建設的經費,積極推動交通建設與區域發展,因交通建設是人民生活中最有感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