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室/從印度的繁複寫「多重敘事」 讓文字承載多重感官的經驗

位於印度孟買市的印度門。(歐新社)

踏上印度的第一刻,彷彿墜入一個被打翻的調色盤。德里街頭,三輪車、牛隻、肩扛包裹的人羣匯成一道流動的風景,不絕於耳的喇叭聲是這座城市的呼吸節奏;空氣中交融着烤餅的焦香、薑黃的辛嗆、茉莉的清甜,還有若有似無的焚香餘韻。這裡沒有北歐的沉默、德國的規矩,也不同於日本的極簡,印度追求的,是一種「全感官參與」的體驗——視覺、氣味、聲響、觸感,甚至味覺,在同一時刻撲面而來,織成一幅濃烈而鮮活的生命圖景。

印度教中有一個深邃的概念:Leela,意指神以世界爲舞臺展開的一場戲劇。這不僅是宗教哲學,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神既是演員,也是觀衆,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無論多麼細微,都承載着深意。市場的喧囂、香料的氣息、小販的吆喝、孩童的奔跑,無一不是神意鋪陳的情節。Leela啓示我們:在表象的混沌之下,始終藏着一種深層的秩序,一種讓萬事萬物彼此呼應的內在韻律。

走入德里舊城區的市集,攤位看似隨意擺設,卻隱含世代相承的邏輯:賣香料的緊鄰賣花的,請神像的倚着賣祭品的。這一切佈局,並非來自城市規劃的藍圖,而是源於民間信仰與日常需求的巧妙融合,只爲讓虔誠的主婦能在一條街上採買完敬神所需。

在印度,細節從來不只是裝飾。女子眉間的一點硃砂,不單是妝飾,更是「第三隻眼」的象徵,提醒人們保持覺知、培養內在;傳統手繪Henna的繁複紋樣,每一道曲線都蘊含祝福與護佑。這種對細節的執着,與日本匠人的精益求精遙相呼應,只是印度以一種更熱烈奔放的方式呈現——不借由留白,而是以豐繁彰顯。Leela 存在於萬物細微之處,也提醒着我們:每一個動作、每一抹色彩、每一段聲音,都可以成爲敘事的入口。

印度的繁複教給我們一種「多重敘事」的書寫可能。不必急於簡化或歸類,而是容許矛盾並存,讓多重感官經驗同時迸發。描寫一個場景時,不僅可寫其形、其聲,更可寫其氣味、觸感,以及它們如何在人的心靈中層層迴響。這種寫法或許初看顯得繽紛雜沓,卻更貼近生命的本真——我們從來不是單一線性的存在,而是同時負載着複雜、矛盾卻又鮮活的情感與感知。

或許我們都該學着接納生命中的「印度性」,於混沌裡探尋隱藏的秩序,於喧囂中持守內心的寧靜,於繁複中窺見神性的光芒。正如史詩《摩訶婆羅多》,篇章浩繁、情節交錯,卻始終圍繞同一核心——關於善惡、命運與人性的永恆叩問。

寫作的魅力,在於讓文字承載多重感官的經驗,而非只描摹表象。你可以在句子中交織色彩、氣味等感官敘述,讓每個細節都活起來,形成節奏與層次。如此書寫,不只是敘事,而是在文字裡重現一個立體而鮮活的世界,讓讀者彷彿置身街巷,感受喧囂、聞嗅香氣、觸碰光影,一字一句都流動着生命的張力與真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