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監測的 5 大常見誤區,附正確血糖監測小技巧

準確監測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和臨牀醫生必備的技能。監測的方法與步驟是否正確,結果是否準確可靠等因素對判斷病情,指導用藥有着重要的意義。監測血糖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監測血糖的誤區

誤區一:空腹時間太久

空腹血糖是反映人的胰島素分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嚴格地講,只有過夜禁食8~12個小時後並於次日早晨採血所測得的血糖值纔算是其空腹血糖值。如果患者空腹時間超過14小時,身體的生理和代謝活動會因爲過度飢餓發生一些改變。較長時間不進食時肝臟爲了防止低血糖的發生,機體會把儲備在肝臟的糖原釋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水平有所升高,這時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真正的空腹血糖。

誤區二:測血糖無固定時間

有的糖尿病患者測血糖不管是餐後多長時間,只要想起來就測,或者是要麼長時間不測,這實際上是在放任病情發展。

血糖的監測,需要定時或有規律。只有在新吃一種食物,不知道對自己血糖有何影響,或感覺不舒服,懷疑血糖過低或過高時才採用即時監測。否則的話,必須堅持按空腹、餐後1小時或2小時等固定時間來監測。特別是在測餐後血糖時,一定要按平時飲食習慣吃飯,照常服用餐前降糖藥,抽血時間從吃第一口主食算起2小時。

誤區三:測血糖前停用降糖藥

有的患者認爲,停用降糖藥後測得的血糖纔是真實情況的反映。實際上,檢測血糖的目的是檢查藥物對糖尿病的控制療效,如果停用降糖藥後再測血糖,這樣得出的檢測結果既不能準確反映病情,還會造成血糖波動及病情加重。

爲了避免因停藥而引起血糖的波動,同時也反映糖友血糖控制的真實情況,監測血糖當天應當正常用降糖藥。

誤區四:測血糖前故意少吃

有的患者爲了測得理想的血糖值,而在測血糖的前一天過分節食,此時所測的血糖結果可能偏低一些,但卻不能反映平日裡血糖控制的真實情況。

所以醫生需要詢問,在檢查前是否如常進餐、是否有過劇烈運動、是否正常用藥等,這樣再來分析檢查結果才真實可信。

誤區五:感覺好就行不必測血糖

自我感覺好時,並不一定代表血糖控制真的就好,特別是在糖尿病合併神經病變時,糖尿病患者的感覺減退有時甚至是錯誤的感覺,這時很容易延誤病情。也許感覺好時血糖正好控制在正常水平,這樣當然好,但有時這也可能是一種假象:血糖水平稍高於正常,卻沒有任何症狀。

正確的血糖監測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