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才能解大法官提名僵局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日前立法院再度全數否決總統提名的七位大法官人選。目前司法院僅存八位大法官,憲法法庭無法運作的困局依然延續,攸關人民權利救濟與憲政秩序的根本機制,陷入持續停滯的僵局。如今首波「大罷免」落幕,未能改變國會生態,賴總統更應正視國會現實,主動釋出善意,以理性對話爲前提,尋求與在野黨重啓協商的契機。
本次提名案未能過關,固然與提名人選的專業背景與政治形象有關,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整體政治氛圍高度對立,朝野彼此角力,互信基礎薄弱。在野黨內部即有聲音指出,若再有兩位大法官獲得通過,即可使憲法法庭達到最低開庭門檻,得以重啓運作,屆時恐對《國會改革法案》等關鍵立法作出違憲宣告。爲防止憲法法庭淪爲政治操作工具,遂形成全面否決之共識。
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名名單中,部分學者如蕭文生與詹鎮榮,在全院委員會審查階段曾獲國民黨委員肯定,黨團內部原亦有放行的聲音,顯示其學術聲望與專業能力獲跨黨派認可。可惜最終仍受政治氛圍牽動,未能獲得共識。
然而憲法法庭的設置原爲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維護法制正義,不應淪爲朝野鬥爭的犧牲品。大法官職司釋憲與審查法律合憲性,需具備專業獨立性與社會信任感。若長期處於癱瘓狀態,不僅削弱對違憲法律的修正機能,更將侵蝕人民對司法制度的信賴,損害民主憲政的根基。
當年陳水扁總統亦曾處於朝小野大的格局,最終透過與在野黨充分協商,促成大法官人事案順利通過,足爲今日借鏡。大法官人選雖由總統依憲法提名,但「須經立法院同意」本即意涵制衡與共決精神。在實質朝小野大依舊的情勢下,若賴總統再一意孤行,繼續無視國會民意與憲政平衡,勢將迎來第三次封殺的政治風暴,屆時不僅憲法法庭遙遙無期,總統的憲政領導威信亦將難以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