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年輕的業委會人:小區治理沒有捷徑

根據觀察,目前全國業委會運動中,出現了大量年輕人身影,以80後,90後爲代表的新生代業委會人紛紛登上小區治理的歷史舞臺。

筆者認爲,這客觀推動了小區治理進一步發展。

1、年輕的業委會人有時候把小區治理過程想得過於簡單和理想化

以武漢地區調研的樣本舉例,80後,90後年輕人加入業委會比例高達80%,甚至部分小區業委會成員均爲90後!

80後、90後年輕人登上小區治理舞臺後,改變了老一代業委會人的做事風格和行事方式,對金錢的渴望不是很飢渴,對名譽也看得不太重,他們追求簡單、高效、直接的關係。

但是,筆者也發現,80後,90後年輕人“主政”業委會後,卻有一個普遍的通病,即有時候年輕人們考慮事情不太周全,喜歡憑藉自己的主觀意志強行推進小區治理事務,或者跳過業主大會的既定流程,省略必要的法定程序,最後好事變成壞事,事半功倍!

當然,年輕的業委會喜歡挑戰傳統做事方式,給業委會發展帶領了全新氣象和麪貌,值得欣喜和肯定,但他們行事風格的片面化同樣值得警惕。

因爲這種“重結果輕流程輕過程”的傾向,雖然能在短期內緩解小區事務的急迫矛盾,但從長遠週期來看,很容易陷入多動多錯的漩渦之中。

以筆者觀察的武漢某小區業委會運作實踐舉例說明,該小區年輕人上臺組建業委會後,在很短時間內啓動解聘和選聘物業的業主大會流程,三個月內,即產生新的物業公司,但目前麻煩不斷,質疑不斷,新的物業公司遲遲進不了場。

筆者幫其回顧業主大會流程發現,幾乎業主大會的每一步都留有把柄,想要短時間內解決這些麻煩,只能通過法律手段才能解決。

比如,我在走訪多個爭議案例中發現,習慣"快速迭代"的年輕的業委委員們,常常誤把治理當產品開發,認爲"需求明確就該馬上落地",殊不知,有人故意利用他們急切辦成事的心態,將小區引向信任危機。

比如,在業主大會法律法規所規定的各流程公示期,有時候年輕的業委人要麼不按規定公示該公示的內容,要麼公示的內容不夠清晰不夠標準,公示時間還不夠,最後造成業主大會飽受詬病。

這種只重結果,不顧及過程的行事方式,讓年輕的業委會人吃盡了苦頭。

套用業委會圈一位老業委人的說法是,“老一輩業委會人懂得小區治理過程中的'熬湯',年輕的業委人更擅長'炒菜',但社區治理這鍋“粥”,只能慢火細燉才能出滋味。否則,出鍋的菜即使再好吃,也有人覺得燙嘴!”

2、年輕的業委會人有時候又把小區治理的“千斤重擔”完全交給了別人

筆者走訪過程中,發現有部分年輕的業委人又走了另一個極端,即爲了避免自己不懂而造成治理被動,他們太過倚重和迷信所謂專家和業委會指導顧問。

他們覺得,既然自己對小區治理的流程和體系方方面面不太熟悉,但事情又急着推進,那不如直接找個三方專家和顧問來幫忙指導。

我認爲,這非常適合年輕人的行爲方式。

殊不知,有些所謂的三方專家和顧問公司,他們的目標可不是爲了收小區業委會成立的那三瓜兩棗,他們的最終目標是打着爲你免費更換物業公司的旗號,免費指導業主大會召開的旗號,最終將小區從原來的坑帶向另外一個坑。

以武漢市場爲例,目前該地區充斥至少100家第三方顧問公司和業主大會指導機構,有本地的,有外地的,良莠不齊。

據某小區業委會主任稱,他們在成立業委會時,通過別人介紹,認識了某第三方指導機構,在指導機構的操持下,他們順利成立了業委會,收費5萬,緊接着,該機構提出免費指導他們換物業,年輕的業委會想,這5萬給得也太值了,於是欣然答應。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看似免費,實則更貴!果不其然,在他們“如願以償”更換了物業公司後,才從旁人口中得知,他們的小區其實是被該第三方機構“賣”給了某家物業公司,而年輕的業委會一直都被矇在鼓裡!

該小區業委會主任告訴我說,他們一羣大大呵呵的年輕人,從小區議事規則,到業主大會流程設計,到物業選聘方案設計,到組織專家招投標,甚至最後物業合同擬定,公共收益分成等關鍵環節,幾乎沒怎麼參與,他們以爲這些事既然有第三方顧問免費指導和操辦,即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省去了業委會自己親自操刀的麻煩,何樂而不爲呢?

筆者認爲,這種把小區事務完全交給一個三方指導機構的做法,或者過度迷信所謂專家意見的做法,是對小區及其不負責的,典型的“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那種!

3、年輕的業委會人應該怎麼行使自己的小區治理權利?

筆者認爲,80後,90後業委人加入小區治理的積極性首先不能否定。

但我們一定要善於學習,耐得住性子去系統學習小區治理的方方面面,只有自己懂,才能避免犯以上兩種錯誤。

而小區治理的法律法規是基本功,多看多問多學是實踐的必由之路。

其二,80後,90後業委人一定要拋棄急功近利和一蹴而就的想法,無論是小區具體事務的處理也好,還是小區事務的決策也好,不能求快求捷,要求穩,要一步一個腳印。

因爲小區治理是天下最複雜的事,你要顧及各方利益和訴求,你要傾聽各方意見和建議,只有求得小區治理的最大公約數,後面的每一步才能走得順其自然,才能更順心更踏實。

第三,明辨別人的意見,自己的小區自己一定要做主,會做主。別輕易相信專家,多從互聯網和老前輩們那邊尋找答案,一定別做甩手大掌櫃,多聽業主們的不同意見,多聽政府部門的指導意見。因爲有時候,他們是對的。

最後我想說,站在小區治理現代化的路口,我們樂見更多80後,90後,甚至00後年輕人帶着勇氣和理想入局,但小區治理的理想得結合腳踏實地的步驟,我們的勇氣和激情更需要轉化爲小區治理持之以恆的動力。

是的,我們唯有在程序正義與創新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讓社區治理真正完成代際傳承的蝶變。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木頭弟微信公衆號。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文章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公衆號及發佈者觀點!本文不用於商業用途,僅爲學習交流參考之用,如需轉載、節選,請聯繫原作者授權。如文中圖文、音視頻等存在第三方在先知識產權或其他可能存在的不良影響,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