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越好,懲罰越重"!高校AI檢測逼瘋大學生,花錢買"降智"服務
7月3日消息,據外媒報道,在畢業論文截止前一週,主修德語文學的大四學生小冰(化名)收到了一則通知:她就讀的這所東北高校要求所有大四學生的論文必須通過人工智能內容檢測。一旦被判定爲AI生成內容超過30%,論文將被直接視爲不合格。
小冰對此並不擔心——她的16頁論文完全由自己撰寫,僅用ChatGPT和DeepSeek潤色了幾段文字。但爲了保險起見,她還是花了70元,在學校指定的檢測平臺上自查了一遍。結果卻讓她大吃一驚:她的論文竟有半數內容被判定爲AI生成。
“整個過程讓我覺得非常荒謬……我就像一個無辜的人被押赴刑場。”小冰在接受採訪時說。
在中國,像小冰這樣的學生成千上萬。面對日益嚴格的學術整頓,諷刺的是,AI工具的使用反而激增。許多學生開始利用AI工具來繞過那些本應檢測AI內容的系統。
目前,包括排名靠前的福州大學、四川大學、江蘇大學在內的十餘所高校,已將畢業論文中允許的AI生成內容比例限定在15%至40%之間。畢業論文是必須的畢業環節,檢測未通過可能導致被開除或延期畢業。
高校方面認爲,這些規定能夠遏制學術不端行爲。但學生們則普遍反映,這些檢測平臺存在大量漏洞,結果不可靠。許多學生反映,他們即便只少量使用、甚至完全沒用過AI,論文也會被判爲不合格。在社交媒體上,學生們紛紛吐槽,爲了避免被懷疑,只能主動“降智”——將自己本來引以爲傲的文字修改得生硬、稚嫩。當手動修改也不奏效時,不少人轉而使用AI改寫工具,以期騙過檢測系統。
目前,高校主要依賴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重慶維普等學術科技公司開發的檢測工具。這些公司長期爲高校提供論文查重服務。但諷刺的是,包括重慶維普和PaperPass在內的部分平臺,也同時提供“AI降重”服務,專門幫助學生繞過檢測,由此形成了一個利益循環。
來自八所高校的學生表示,他們對這“突如其來”的政策感到困惑,不得不爲AI服務付費,只爲順利畢業。有些人選擇了號稱由研究生“純人工改寫”的平臺,價格高達數百元;也有人依賴更便宜的AI聊天機器人來調整詞彙和語法。學生們普遍反映,這些服務效果參差不齊:有的確實能幫助通過檢測,有的卻會引入大量紕漏。
福建的大學生迪迪(化名)曾花了約500元,請了一位聲稱能提供人工修改服務的輔導老師。雖然AI檢測分數下降了,但論文內容卻變得支離破碎,許多關鍵詞被曲解,部分表達甚至被替換成完全不合適的同義詞。
“它根本就不是人工改寫,而是用AI工具簡單處理了一下。” 迪迪說,並舉例指出其中一處錯誤:論文中提及福建女性佩戴的傳統髮飾“三把刀”,竟然被改成了莫名其妙的“帶三刃的工具”。
另一位學生則表示,某AI輔助服務竟然把她論文中的“半導體(semiconductor)”改成了“0.5導體(0.5 conductor)”,這個無厘頭的錯誤讓她哭笑不得。
作爲學術科技領域的市場龍頭企業,中國知網對外界的投訴尚未作出公開回應。其官網上只有一句提醒:“檢測結果可能存在誤差。”中國知網、重慶維普和萬方數據均未迴應置評請求。這三家平臺的官方網站都包含類似免責聲明。各高校也都未對採訪請求作出迴應。
小冰爲了不借助AI也能通過檢測,想盡了各種辦法:重寫論點、改寫句子、替換詞語,但AI內容分數始終高於50%。最終,她發現了一個“竅門”:把句號全都換成逗號。這樣雖然句子變得冗長難讀,AI分數卻一下子下降了20多個百分點。
“感覺寫得越好,受到的懲罰越重。”她說。今年6月中旬,她順利畢業,論文被學校認定爲僅有2%爲AI生成內容。
不可靠的AI檢測工具也在美國等地引發了爭議。然而,放眼全球,中國高校大規模快速採用這些工具的速度依然引人注目,尤其是在當下AI熱潮席捲的背景下。
部分教師擔憂,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反而給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號。山東一位不願具名的傳播學教授表示:“更大的問題是,這些工具讓學生覺得用AI是件見不得人的事。這就像我們一直迴避性教育一樣。凡是不能公開討論的事情,就無法得到妥善處理。”
一些高校也開始呼籲採取更爲溫和的立場。今年5月,南京大學發佈通知,承認AI檢測工具存在侷限性,提醒教職人員不應單純依賴檢測結果。
燕子,一名來自山東的商科學生,起初還擔心AI檢測會竊取自己的論文。但在同學紛紛抱怨被“誤殺”後,她嘗試用中國知網檢測自己親手寫的論文,結果竟然有三成多內容被判爲AI生成。
她只好逐句重寫,但論文依舊無法過關。眼看距離截止日期只剩四天,她最終還是妥協,花了16元購買了一家AI初創公司的改寫工具,該工具聲稱能幫助論文通過AI檢測。
“其實挺害怕的。”她擔心自己無法順利畢業。
在新政策出臺前,她從沒聽說過在學業上使用AI是被禁止的。她表示,在此之前,學生們公開使用AI本來是普遍現象。
“有些老師還鼓勵我們用AI做研究。”她說。(易句)
(本文由AI翻譯,本站編輯負責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