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球具開放 政策荒謬如兒戲
繼去年「校園開放」宣言後,教育部長鄭英耀又在年度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中,要求二週內盤點全國中小學球具器材,提供如籃球、排球、足球等,每校至少十顆,開放社區民衆於放學、假日到校運動借用。消息一出,教育圈譁然,批評教育部放着正事不做,還要增加學校行政負荷;教育部主秘隨即改口稱,學校一次性運動資源由教育部提供,概念有點像「愛心傘」,學校並不需要去管理云云;緊接着教育部再次滅火表示會審慎評估、不會貿然實施。
同一個政策一天內變來變去,足證是一個急就章的創意發想,荒謬程度甚至難以「立意良善」包裝。
令人不解的是,這個堪稱瞬間炸鍋的新政策,卻在全國教育官員雲集的會議上無異議通過,縣市教育局處長竟無一人站在教育專業、學校安全管理、或不應增加學校行政負荷的角度提出不同意見。官員離學校現場究竟有多遙遠?一個不能秉持專業對話的局處長會議,既失去政策糾錯的機會,也反映教育官員遠離學校、不能挺身當教育人員後盾的悲哀。
很難想像,連學校課程和重大校務都需經過校內專業對話的今天,教育部年度全國局處長會議仍由上而下決定攸關全國中小學的政策,教育部應思考如何調整,讓會議真正發揮解決教育沉痾的功能。
學校教育核心任務是教學,校園運動器材也是爲了提供教學使用,以全國中小學的人力配置,可以想像此政策的不切實際與可能的各種亂象。就算資源由教育部提供、學校不需要管理,但包括場地、燈光、設施設備、校園安全,學校怎可能放手不管?且校園早就開放,民衆自備運動器材也未曾聽聞抗議。政府滿足人民需求並非壞事,但服務人民要到什麼程度?學校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纔不會影響教育的任務與本質,是需要嚴肅對話的課題。
學校不是施政提款機,教育政策不容兒戲。期待教育部勇敢喊停錯誤政策,聚焦解決真正校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