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手機失智症」!日醫師列10大症狀 上廁所帶手機中鏢

▲日本醫師提出10大徵兆,小心中了「手機失智症」。(示意圖/CFP)

記者王佩翊/編譯

現代人的生活難以脫離智慧型手機,然而日本專家卻提醒,如果長時間使用,讓大腦疲勞、記憶混亂,就有可能出現「手機失智症」,這種現象雖然跟一般失智症不同,但卻越來越普遍,尤其是年輕族羣要特別小心。

根據《日本新聞網》報導,所謂的失智症是指大腦海馬體退化,導致無法將新的資訊儲存進腦袋,就會導致無法記住近期發生的事。但「手機失智症」則相反,是因爲接收過量資訊,讓腦袋像塞滿雜物的倉庫一樣,雖然儲存了,但卻想不起來,像是記憶的抽屜打不開,導致想不起名字、詞窮、反應變慢等狀況。

專家指出,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檢視自己是否有手機失智症危機。他表示,「是否還記得前天晚餐吃了什麼嗎?如果一時想不起來,就有可能是手機失智症」。

▲上廁所、洗澡都要帶着手機,就是手機失智症的徵兆。(示意圖/CFP)

針對這種現象,奧村記憶診所(メモリークリニック)理事長奧村步就提出了「手機失智症危險度檢查表」,並列出10個項目。

1. 手機不在身邊就會感到焦慮2. 上廁所或洗澡也要帶着3. 沒手機睡不着4. 總覺得聽到通知聲5. 常常叫不出人名物名6. 想不到適合的回話7. 做事效率變差8. 心事太多9. 容易擔心10. 睡眠不足

醫師提醒,如果中了好幾項,恐怕要提高警覺了。醫師表示,練習用紙筆紀錄、主動輸出資訊,是保護大腦最好的方式之一,因此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最好也能養成紀錄的習慣,就能減少認知退化風險。

醫師提醒,「手機失智症」真正的關鍵在於使用習慣。只要能有意識地挑選資訊、設定使用時間,手機其實是很好的工具;反之若長期無意識滑手機,腦內就會像「資訊垃圾屋」一樣混亂,最終造成記憶提取困難,甚至影響日常表現。腦神經內科醫師內野勝行表示,大腦的前額葉負責掌管計劃與執行能力,因此當你連邊做菜邊洗碗這類簡單的多工任務,都開始「卡卡的」,就是警訊。

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其實不用做太多改變。醫師建議每天花點時間遠離螢幕,像是不看手機去散步、體驗露營、泡湯以及午睡,進行「數位排毒」。特別是在中午小睡一下也能讓腦袋重整,最好控制在1小時內,避免影響晚上的睡眠。

專家提醒,想讓大腦分泌快樂物質「多巴胺」,不是隻有滑手機這個選項,可以選擇讓自己真正感興趣且能設定結束時間的內容觀看,也可以設定計時器,讓自己適可而止,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手機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