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巴·掌書”激發羣衆閱讀需求
中國文化報記者 彭澳麗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閱讀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2024年4月25日,由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開展的重慶市公共圖書館“巴·掌書”進軌道交通項目在重慶軌道交通多個站點亮相,讓閱讀實現在方寸之間。一年來,該項目如同一顆文化種子,在重慶這座山城的脈絡中生根發芽,滿足着市民及遊客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巴·掌書”書籍攤開如巴掌大小,便於攜帶、易於閱讀,可以滿足讀者碎片化閱讀需求。“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大多數人都是有閱讀需求的,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大家的閱讀需求進入了‘休眠’狀態,而我們做的這個項目,恰恰是喚醒他們的閱讀需求。”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公共服務處處長張富偉說。
重慶素有“8D魔幻城市”之稱,軌道交通不僅聯通百姓生活,也成爲時下“網紅”打卡點。“巴·掌書”項目選擇在人流集中或具有文旅特性的軌道交通站點進行建設,輻射商圈軌道站點、都市遊熱門軌道站點、公園休閒軌道站點、貫通機場及高鐵的軌道站點,並建成71個“巴·掌書”自助借閱櫃,覆蓋10個行政區,在全市2000多個圖書借閱點實現通借通還。
在張富偉看來,喚醒羣衆閱讀需求的第一步,就是引起注意。“考慮到軌道站點這類公共空間中視覺信息繁多、衝擊大,我們在設計‘巴·掌書’自助借閱櫃時,力求讓它更顯青春活力,選用了明亮的黃色爲主,整體色彩搭配醒目,在公共空間中極易被注意到。”張富偉說。
在書櫃設計方面,項目組精心規劃了小書倉的數量,並精準設定了每個小書倉的尺寸,確保書籍放入後,讀者能輕鬆取出。“起初,我們計劃全部採用小書倉設計。但考慮到部分讀者可能會從圖書館借閱普通開本的圖書,爲方便歸還,我們特別增設了30個大書倉。”張富偉說,如此一來,各種尺寸的圖書,借閱櫃都能妥善收納,充分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
在“巴·掌書”自助借閱櫃前,市民遊客可憑身份證、社保卡(電子社保卡)、渝快碼、公共圖書館一卡通讀者證(虛擬讀者證)等借閱圖書,還可以通過“巴·掌書”微信小程序進行在線辦證、書目查詢,真正體驗到“零費用”“隨處用”“隨身用”的便利。
爲保證讀者閱讀需求以及全市範圍內圖書通借通還背景下各圖書館的正常運作,“巴·掌書”自助借閱櫃一次可借閱圖書數量最多爲8本。通過後臺監測借閱數據,工作人員在每年固定4次集中更換書籍的基礎上,日常會結合羣衆需求小範圍更換圖書。
羣衆需求是項目組選書的核心依據。項目啓動前,項目組通過參考公共圖書館圖書管理系統的圖書實時借閱數據,確定借閱需求,在保障經典圖書、暢銷讀物的基礎上,結合軌道交通場景特點和讀者碎片化閱讀需求,針對職場人員、學生、老年人、遊客等不同羣體提供適合的專題書目。張富偉說:“選書時,我們還會進行質量把控,由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多輪篩選,剔除內容過時、裝幀易損的圖書。”
值得一提的是,每本“巴·掌書”上都貼了一個小程序二維碼,掃描即可查找書櫃位置,瞭解每個軌道站點書櫃中的圖書情況,並可以直接通過電話溝通問題和需求。“關於圖書的反饋意見,我們收集後會及時傳達給圖書館。圖書館會根據自身的館藏特色,參考這些反饋對藏書進行補充完善。”張富偉說。
圍繞“巴·掌書”主題,全市圖書館化身“一個圖書館”共建共享共活動。創新開展閱讀快閃、行走的圖書推廣、漢服合影等豐富多彩的系列主題閱讀推廣活動,進一步激發市民的閱讀熱情,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及旅遊公共服務和人民羣衆需求的“雙向奔赴”。
“巴·掌書”項目實施9個月時,文獻流通率即已達158.7%,借閱冊次2.1萬,借閱人次1.9萬。張富偉表示,這些數據充分說明了市民並非不需要閱讀,而是在現實中缺乏便捷、易獲取的圖書借閱服務。前期調研與實踐成果均表明,“巴·掌書”項目切實滿足了羣衆的閱讀需求。“目前,我們也收到各方反饋,希望擴大‘巴·掌書’的覆蓋範圍。高鐵站點、景區、商圈等場所將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張富偉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